新版《鹿鼎記》于11月15日悄然上線,這次的韋小寶由曾被全網(wǎng)喊話最像韋小寶的張一山扮演。
本是全場矚目,結(jié)果豆瓣評分2.6分。
當(dāng)初全網(wǎng)嘲的黃曉明版,分?jǐn)?shù)尚有5.6分,而即便是只有5947人看過(評分)的2014年韓棟版都有6.5分。
張一山版不可謂是輸?shù)牟粡氐住?/p>
我算是個張一山的路人粉,《家有兒女》刷過好幾遍,記住了機靈、俏皮的劉星。
《余罪》是其轉(zhuǎn)型重頭戲,讓我看到了張一山脫去童星外衣的爆發(fā)式演技。
《柒個我》雖是翻拍,但張一山的表演也完全經(jīng)住了考驗,七種人格各個鮮明。
甚至因此劇重新大火了一把,并憑借劇中莫小娜的神經(jīng)質(zhì)比心狠圈了一波粉。
我本想把新版《鹿鼎記》作為下飯劇的,可勉強看了2集以后,實在看不下去,并打開了陳小春版的。
自從金庸先生寫完該書至今近50年的時間,《鹿鼎記》先后被改編過數(shù)次。
廣為人知的梁朝偉、周星馳、張衛(wèi)健、陳小春,甚至黃曉明,演法各異,也各具特色。
張一山演的也非常有特色,讓人看不下去的特色。
金庸先生書中的深意暫且不提。
演員演技、導(dǎo)演編劇的業(yè)務(wù)能力、服化道這些輔助也放下不提。
我單純想吐槽一下觀劇舒適度這個事。
在我看來,我最喜歡陳小春版的,所以就拿這兩部做對比。
首先開場,韋小寶是一個在妓院長大的孩子,沒錢沒勢,即便不破衣爛衫、衣不蔽體,但也不應(yīng)該能有錢買個絲綢的小帽子吧?
等等,還有同款絲綢定制款鞋子?
反觀陳小春版的,粗布麻衣,破鞋一雙。
一個市井小兒,市儈、機靈、英雄氣十足卻又膽大心細而怕死,只憑借幾個表情包就想刻畫出來?
陳小春,雖然同樣是用表情刻畫心理描寫,可是心理活動不是讓你擠眉弄眼啊喂!
不是讓你模仿楊迪做表情帝!
大街上閑逛看到茅十八的通緝令,在自家妓院碰到以后第一時間不想著交人換賞錢,反而被茅十八幾句裝*的英雄宣言洗腦,進而不要命似的幫其逃跑?
這還是那個機靈、頭腦靈活、視財如命、自私的韋小寶嗎?
我怎么看到了神性的光輝?
因為小寶幫助茅十八敗退了追兵,所以得罪了官府,于是被小寶母親韋春花捆綁成不能分開的CP?
要知道韋春花一輩子在麗春院做妓女,韋小寶也是在夾縫中生存,怎么可能因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輕易得罪本地官府?
所以我才說在韋小寶身上可以看到匪性、奴性、人性,唯獨不該看到神性!
到了京城,看到癆病海公公,一臉白刺呼啦的粉底,拿著一瓶小花,犯病時像毒癮發(fā)作,韋小寶說看到鬼了,我也覺得看到鬼了。
這是我看的兩集中唯一覺得真實且認(rèn)同的話,真是看的尷尬癌都要犯了。
小寶年幼從未出過揚州,見到太監(jiān)覺得新奇也實屬正常。
但還是人設(shè)問題,小寶與母親身份低微、無依無靠,理應(yīng)最懂得夾著尾巴做人的道理。
而張一山怎么演的?年幼無知,惹是生非?
好,小寶無意冒犯,卻讓海公公生出了殺心。
但對于這樣兩個冒犯了他的人來說,直接殺了不就完了,何必大費周章帶回宮給自己找麻煩?
那可是皇宮,是皇上的家,不是他一個尚膳監(jiān)的太監(jiān)的家。
難道要帶回去慢慢折磨致死?
沒做過太監(jiān),不懂太監(jiān)的心理。
最逗的是陳小春版的小桂子是被小寶殺死的,因為他要逃命。
而張一山版,則是由海公公失手打死的。
what?打死了以后說什么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于是茅十八和韋小寶必須留下一個人陪我?
皇宮里那么多人不能陪你?
你一個老太監(jiān)隨隨便便就處置了一個小太監(jiān)然后換一個人頂替?
小朋友,你是否也跟我一樣滿臉問號?
最奇怪的是小寶并不拒絕!
你別忘了他可是你的仇人啊!
小桂子奉海公公命去賭錢,賭完錢以后,小寶幡然醒悟:干嘛還回去?該逃跑啊!
陳小春版因為皇宮太大不識路而誤闖了皇上的宮殿,由此展開跟小玄子的一段兄弟緣分。
而張一山版的哪像是滿腹心事想要逃跑啊?明明是貪玩的小孩在逛動物園!
小玄子與小桂子的初遇也有意思。
張一山版的皇帝,在自己私寢看到太監(jiān)無理偷東西,不覺得有問題和吃驚,反而嘻嘻哈哈覺得有趣。
我???這個皇帝心真大啊!
反觀陳小春版的皇帝才是正常反應(yīng)吧——震驚、嗔怒。
唉!
短短兩集,我已經(jīng)無力吐槽了,也實在看不下去了。
因為槽點實在是太多了。
你可以說劇集是走卡通、搞笑風(fēng)的,但是你也多少貼合點人物行不行啊?
讓觀眾信服、有點代入感可不可以啊??
請不要侮辱我們的智商,把觀眾當(dāng)傻子!
陳小春版明明也走搞笑風(fēng)的,甚至比你還要卡通——心理獨白都會作為畫外音出現(xiàn),也為劇情做了相應(yīng)改編,可是人物形象及故事立意都沒有被破壞。
即便鰲拜手撕尹香主,也因是古裝武俠劇以及有著“滿洲第一勇士”的稱號而不覺得違和。
同樣是古裝武俠搞笑劇的《武林外傳》,甚至因其頻頻“穿幫穿越”、明明是古裝劇,卻是現(xiàn)代人思維而成為經(jīng)典和幾代人的回憶。
再不濟像《太子妃升職記》《將軍在上》等網(wǎng)劇,高飽和度的調(diào)色,看似精致、實則不符合歷史情背景的服道化。
但因演員貼合人物形象,也能引起觀眾共鳴,并能產(chǎn)生比較愉悅的觀感體驗。
所以說張一山版的《鹿鼎記》撲街,不是因為搞笑卡通風(fēng)。
不是因為不精準(zhǔn)的服道化。
當(dāng)然更不是因為演員演技不好,甚至導(dǎo)演編劇的業(yè)務(wù)能力。
而是因為整個劇組不用心。
在快節(jié)奏的當(dāng)下,短視頻風(fēng)大行其道。
超過3分鐘的視頻都會被嫌太長。
短視頻的精髓就在于短短數(shù)十秒內(nèi)就讓你知道拍視頻的是個什么樣的人。
但是觀眾看劇不是刷快手、抖音。
我們可以自己去揣摩角色,可以自己去感受故事深度,而不是需要一個擠眉弄眼、強行咯吱我們的平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