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是最無效的溝通方式,它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把雙方的關系對立起來。
“媽媽忙成這樣,都是因為你這個不聽話的小孩!”
“我為什么生氣?因為老公不靠譜啊!”
“真倒霉,遇到這樣的員工!”
“如果男朋友體貼一些,我也不會變成現在這樣了。”
是不是很耳熟?遇到問題時,我們可能會在第一時間為自己辯解,抱怨對方,認為自己的痛苦,都是對方造成的,所以對方要為我們的痛苦負責。
我們常常說分工,就是“不要把別人的困擾攬到自己身上”,那么它的另一個面“不要把自己的困擾推給別人”也是我們需要認識的。
那么,該怎樣來分清這個困擾是屬于誰的呢?
在分清困擾的歸屬的時候,可以嘗試把句子中的主語都變成“他”;
例如:我為什么沒做到?是因為乙方不靠譜啊。”請注意,他的潛臺詞是:“也許我也有問題,但最終的責任是乙方的。”
我們可以把乙方不靠譜換成我拿乙方沒辦法。
“我陪他到外地,是為了他”換成“我陪他到外地,是我自己的決定”;
把“他沒有陪伴我,所以我才這么委屈”換成“我需要更多的陪伴,所以我才這么委屈”。
不要小看這簡單的一個轉化,我們的行為,是受意識影響的。能將思維轉化到這一步,至少在主動性上有所轉移,是充分認識到自己需要為此負責,認識到我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很多時候,人和人最根本的差別,是認知的差別。我們需要重視的一個方法——不刻意糾正一個人的行為,而是專注影響他的認知。當一個人能夠準確分工,意識到自己應負的責任,那他就會主動行動起來。
思維轉化的“神奇”之處就在這里,當我們“擁有”了這個意識,我們會從苦苦等待對方發生改變的困局中解脫出來,自發行動,內心變得更積極,在看似被動的局面當中,重新掌握主動權。
? ? ? ? ? 摘自《做自己人生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