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閱讀? 點燃夢想
? ? ? ? 我與《閱讀照亮教育》的“遇見”緣于《到俄羅斯去看雪》,因為閱讀,我與楊雪梅老師成了好姐妹,我們也經常交流閱讀感受。她拍了《到俄羅斯去看雪》的文章給我看,我一下子就愛上了這樣的文字,于是就有了謝云老師的《閱讀照亮教育》和《幸福教師五項修煉——禪里的教育》兩本親筆簽名書。
? ? ? ? 拿到了新書,我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那樣如饑似渴的閱讀。在閱讀中給心靈尋一隅故鄉。我喜歡那些有溫度而又很理性的句子:“那干凈而安靜的雪呵,或許能清涼我渴燥的靈魂,撫慰我惶亂的心智。”;“我更愿意相信,讀書最大的功用,只在于‘修身’,即修煉自身:通過讀書求知,構建自己的精神大廈,以抗衡俗世的物質處境。”;“人與人之間,最堅強也最脆弱的保壘就是心靈,最好的教學方法,也應源自心靈、指向心靈、切近心靈。”;“面對日益艱難的教育,日益復雜的現場,教師更需要對自我的清醒認識,真正地回到自己,成為自己。帕爾默說:‘優秀的教學永遠需要的是內心向上的召喚,這些書,以及它們所給予的啟示,其實就是一條回家的路。我們總是要回到自己的家,精神的家,心靈的家。”……
? ? ? ? 俄羅斯藝術天國的光芒照亮了謝云老師的生命。而閱讀也點燃了我的夢想。 我已記不清那是多大的時候,過年去一個很有錢的親戚家串門,無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題目好像是《大山里飛來了一只金鳳凰》,文中講述了一個美麗的老師到落后的山村獻身于教育事業的故事,當時我流著淚讀完了那篇文章,也正是文章中那個美麗的老師點燃了我的夢想——成為一名老師。
? ? ? ? 輾轉多年,幾經磨難,我終于如愿以償地站上了我夢想中的舞臺——三尺講臺。我想在這里揮灑青春,站成一道亮麗的風景。面對孩子,我甚至天真地以為有愛就能譜寫教育的神話,有愛就能創造教育的奇跡。盡管我憑借努力和勤奮也創造過教學成績位居全縣首位的佳績,但是也越來越能感受到這種窄化的分數教育所帶給我的沉痛的思索:優異成績的背后是低效的課堂、疲憊的學習、一套又一套的模擬題和機械反復的訓練所帶來的逼仄狹小的空間和厭學情緒!
? ? ? ? 怎樣才能讓學習有趣,怎樣才能讓課堂有趣,怎樣才能讓學生有持續不斷的動力去追尋夢想,怎樣才能讓那些青春的種子有發芽、拔節生長的欲望……這些問題是從教十多年后,在看到教育困頓的現實后,我的內心深處思考最多的問題。那種當初追求教育的美好,被現實擊得粉碎!日子久了,有時也便習以為常。別人那樣過,我也隨著吧。
? ? ? ? 可是每每走進課堂,看著原本應該大放神彩的眼睛里透出呆滯的目光,面對老師的提問越來越沉默的課堂,我開始討厭自己,甚至痛恨自己的才疏學淺,不能像《大山里飛來一只金鳳凰》一文中的那只“金鳳凰”帶給學生幸福感,愉悅感。我漸漸明白了:作為一個老師,光有愛還不夠,還要會愛!而會愛的前提是要有愛的能力!這能力哪里來?——自我修煉!謝云老師說我們都是燃燈人。“要做燃燈人,自己得先有光明,就像要做播種人,自己得先有種子。光明從何而來?自身的修煉。自身如何修煉?大量地閱讀。”在閱讀中,我們會有更好的站立姿勢,會遇見更好的人、更好的教育,會有更悲憫的情懷,……我們只有“讀懂了教育這本大書,讀懂了教學這本活書,讀懂了生命這本天書”,我們才“或許更能勝任教育者的工作,更般配‘教書人’這一稱謂。”
? ? ? ? ? 閱讀? 生命意義的朝向
? ? ? ? 對于生命意義的追尋,我像井底之蛙,只能看見巴掌大的一片天,也就在那片天里心安理得地過了十多年。但我又是幸運的,因為現實的困頓讓我有了生命的痛感。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我開啟了孤獨的閱讀之旅,走進了相互鼓勵,抱團取暖的草根教師的精神天堂——敘事者。佛學里講因果輪回,我相信。在敘事者,我“遇見”了我生命中的一個又一個貴人,比如“敘事教育”倡導者和實踐者王維審老師,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張文質老師,《不跪著教書》的作者吳非老師,還有山東省榮城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楊雪梅老師,當然還有因為楊雪梅老師而“遇見”的謝云老師,還有敘事者家人們……太多太多的“遇見”,盡管都是未曾謀面的,或者說他們中有很多人甚至壓根不曾知道我的存在,但這份“遇見”,卻讓我對生命有了更美好的期待!我愿意為了找尋那份理想的教育,而向一本本書走去,不斷閱讀,不斷行走,不斷前進。謝云老師說:“書都不想讀,還能教好書?因為真正的教育,絕對不只是知識,不只是教材和教參,學生的成長,更不可能只靠教學,只靠課堂和課本,他們需要更豐富的營養,教師也需要更豐厚的素養。教師的素養從何而來?這問題或許過于宏大,但閱讀,一定是最重要的‘發源地’,最核心的‘發動機’。”
? ? ? ? 閱讀就是這么美好!往往會在你迷茫的時候給你繼續前行的力量,所以也就會沒來由的喜歡,喜歡徜徉在那些或喜或悲的文字里。因為喜歡,你就不會只有批判;因為喜歡,你就不會只有埋怨;因為喜歡,你就不會只有旁觀。不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都會困難重重,舉步維艱,但我們不能因為難,就放棄改變。正如謝云老師在“努力營造局部的春天”一文中所寫:“盡管相對于群體,個體是單薄的,個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并不能因為單薄就無所作為,并不能因為有限就沉默無聲。我說過這樣的話:‘一個人的聲音是微弱的,但是眾多的聲音匯在一起,卻可以成為時代的最強音。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但是眾多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卻可以改變一個時代。’”在舊的格局里,我們可以有新的作為,至少,我們可以讓自己的課堂、自己的教室潤澤起來,營造一個又一個“局部的春天”,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每一個“局部的春天”疊加、累積起來,那么教育的百花園里,就會有滿園春色,不是嗎?
? ? ? 謝云老師說教育的本質就是讓人通過“教育”變得美好,變得更加美好。不也有人說教育就像一場熱戀嗎?我相信“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我也愿意相信,所有熱愛和喜歡教育的人,會為了“滿園春色”而努力讓屬于自己的那朵花開得更艷,更美麗!
? ? ? ? ? 閱讀? 生命最美的化妝
? ? ? “我越陷越深越迷惘,路越走越遠越漫長”,謝云老師用這句歌詞來表白他與教育的關系。 這也應該是每一個有教育情懷的人的共同感受。“就教育而言,知識的傳遞和接受,比較容易。心靈的成長,思想的提升,精神的發育,則難得多。我曾經說,教育其實就是簡單的復雜——簡單,是指教書;復雜,是指育人。”在看過電影《心靈捕手》后,謝云老師寫下了這段話。功利的教育已經讓我們走的太匆忙,在面對學生時,缺乏足夠的耐心和期待!在影片中,尚恩為什么能被威爾所接受,那是因為尚恩是一個機敏而富有智慧的捕手,他的溫和、細致、隨順、耐心、更人性化的教育也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內心。“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尊重。”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卻忘了教育本來的樣子。
? ? ? ? 這讓我想起兒子在幼兒園寫“8”字,當時怎么教他都不會寫,急的直哭,后來我侄子看不下去了,干脆教他上下各寫一個“0”接在一起,雖不美觀,寫法也不對,倒是解決了當時的難題。一段時間后,再看兒子作業,“8”字寫得非常漂亮,問他誰教的,他說沒人教,自己就會了。你看,孩子都帶自我成長功能的。不是孩子不好,只是成長的時候未到。如果我們相信教育是慢和等待的藝術,教育也會更淡然一些,更坦然一些,更理智一些。
? ? ? ? “所有閱讀,都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在一次次閱讀中,我們能更清楚地看見一個又一個自己,在閱讀中,生命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洗禮!讀別人,實際上也在讀自己。在閱讀中審視自己,剖析自己,堅定地尋找自己!閱讀照亮的不只有教育,還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