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君做事認真,上進也很努力,也非常樂于助人。同事有什么瑣事都找他幫忙,領導安排不開了也會找他頂一下,基本上有求必應。
但是幾年過去了,他一直被別人呼來喚去,就這么無休止地幫別人解決問題,同事和領導習慣之后既沒有對此表示感激,更沒有對他另眼高看,反而是一種理所應當的樣子,真的因為工作忙而顧不過來,還會被責怪。
可想而知,當他終于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有多郁悶。
我遇到過很多習慣于取悅別人的人,或許并不自知,只是不想得罪別人,想獲得別人的好感,所以寧可自己壓制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也要去迎合別人的意愿。
歷史上很多高人,他們寧可歸隱山林做過自己的小生活,也不愿為了五斗米折腰去取悅別人而獲得大利益,他們在心理上足夠的強大。
習慣于取悅別人的人不是不懂拒絕,只是怕拒絕之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微妙變化,或者顧忌撕破單方面存在的臉面。
當然,習慣于取悅別人的人可能大都有較好的人緣,但這樣得來的人緣是廉價的,風一吹就散了,遇到好事不會有人想到的,大家劃分好朋友的時候也是被放在圈外的。
換言之,取悅別人的人把自己放在了低位,不會被人重視。
很多人都知道:“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后來懊悔不已。”但我相信,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
因為我們有太多說服自己的借口,環境、家庭、金錢、別人的眼光,等等,卻總是避開去找一個鼓勵自己向前的理由。
事后會這樣說:“如果當初我怎么樣就好了。”你要知道,當你說出“如果”的時候,你已經輸了,
最可悲的是,我們明知,卻故犯,最后為此買單的還是你自己。
我相信,每個人都痛恨過自己,時常有那么一瞬間,自己做出來的事情,說出來的話,連自己都不敢相信。
人的煩惱就12個字:放不下,想不開,看不透,忘不了。
孔子說,四十不惑。
四十歲以后,已走過幾十年的風雨歷程,跟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脾氣再好,也不代表沒有;沒必要委屈自己去努力活成誰都喜歡的樣子。
有句話說得好:“你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用另一些東西去換,世界是等價交換的。”
這世上值得你這么低頭的沒幾個,退得多了,別人往往就得寸進尺,認準了你的低姿態、你的不重要。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活得風生水起的能力,我寧愿用不遷就去換來自己內心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