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將遠去,我和其他許許多多的背井離鄉的孩子一樣選擇離開生養自己的父輩和自己的地方,前往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城市。我的家鄉是一個偏僻的皖北小村。祖祖輩輩在這里生息、繁衍,他們在這里掙扎,痛苦,同時享受著簡單的幸福。
?從我有記憶開始,偌大的村子里就已經有陸陸續續的外出謀生計的人。父親也是外出比較早的人之一。依稀記得父親從廣東回到家,用手向鄉鄰們比劃著外面的見聞。我之所以會記得很清楚,因為只有過年的時候父親才會坐分不清綠色還是黑色的解放牌卡車回到家,帶給我很少吃到的糖果、他從外地給我買的新衣服。
?時光荏苒,我也不是那一個穿著半新不舊的棉襖、個頭小小的男孩。父親也生出了白發,也沒有了那時候偉岸的背影,因為我已經不是那個父親扛在肩頭的男孩。可唯一不變的是,這個我一直想要逃離的小村是我記憶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已經深深地烙在我的生命里。
?現在,敲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窗外下著新年的第一場雨,淅淅瀝瀝。仿佛自己又回到記憶里的童年、物質并不豐富的童年、簡單幸福的童年。那時候,沒有網絡、手機,甚至黑白電視也都沒有普及。鄰居家新買了一臺電視機,這個式樣的電視機恐怕只能在老電影或是博物館里才能見到,可是卻深深吸引了幼小的我,為了看電視甚至討好女主人,違心地喊她做奶奶。物質匱乏與需求之間的落差會帶來精神上的異位,這一點,對于孩提時代的我來說,不可否認地驗證了。
?很多朋友已經不止一次說起過,越來越不愿意回家。這其中原因有很多,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落差感。家鄉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存在差距,不得不用很多的精力來平和不同。父母早已經習慣或者說是延續了家鄉的生活方式,而作為子女,是否繼續遵循父輩的生活方式,還是選擇另一個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平和、協調的藝術。
?有一句認可度相當高的話語:走出農村青年人,一方面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回歸鄉村。
?我已經不介意向別人介紹我的家鄉,也毫不掩飾我是一個農村人的事實。一方面,熱愛這片養育生命最初美好之地;另一方面,也深知它的好與壞,美與丑,善良和罪惡……但對我而言,家鄉沒有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