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當初,北魏中書學生(中書學即太學,太學學生)盧度世,是盧玄的兒子,因崔浩一案連坐,亡命藏匿于高陽鄭羆家。官吏囚禁鄭羆的兒子,拷打他。鄭羆告戒其子說:“君子殺身成仁,雖死不可言。”其子奉父命,官吏以火燒他的身體,終不言而死。等到北魏主拓跋燾抵達長江北岸,皇帝劉義隆派殿上將軍黃延年出使北魏軍營,拓跋燾問道:“盧度世逃亡,應該在你們那里。”黃延年說:“從來沒有聽說過有盧度世這個人。”拓跋燾于是赦免盧度世及其族逃亡和沒收家產的人。盧度世這才公開出現,拓跋燾任命他為中書侍郎。盧度世為其弟娶鄭羆的妹妹以報德。
三月一日,皇帝劉義隆自瓜步還宮。
三月十五日,北魏主拓跋燾回到平城,在皇家祖廟設下酒席,祭告先祖,將裹挾來的劉宋降民五萬余家分別安置在京畿地區。
當初,拓跋燾北返時經過彭城,派人告訴城中說:“我糧食吃完了,暫且回去,秋天麥熟之時,我會再來。”到了小麥將要成熟的時節,江夏王劉義恭打算把小麥全部割光,把百姓遷進城內。鎮軍錄事參軍王孝孫說:“敵人如果不來,既可自保;如果他真的來,這個辦法也不可行。百姓閉在內城,饑饉日久,春月的時候,他們自己在野外采集野果野菜也能活命。一旦進入堡壘,餓死立至,民知必死,如何能控制他們!如果敵人真的來了,再割麥子也不晚。”四坐默然,無人敢對。長史張暢說:’孝孫的意見,確實有道理。”鎮軍府典簽董元嗣侍立在武陵王劉駿身旁,進言說:“王錄事的意見對。”別駕王子夏說:“此論誠然。”張暢舉一下手板,報告劉駿說:“下官欲命王孝孫彈劾王子夏。”劉駿說:“王子夏有什么事嗎?”張暢說:“割掉麥田,移民進城,這是大事,關系到一方安危。王子夏身為幕僚之首,竟然不發表意見;等到董元嗣表態,他才歡笑酬答。阿諛附和,這樣的人,怎么事奉主君!”王子夏、董元嗣皆大為羞慚,劉義恭的計劃就打消不提了。
4、
當初,魯宗之逃奔北魏(魯宗之,晉朝時期的雍州刺史,415年逃奔后秦,417年投奔北魏),其子魯軌為北魏荊州刺史、襄陽公,鎮守長社。常思南歸,因為之前殺了劉康祖及徐湛之之父,所以不敢來。魯軌死后,兒子魯爽繼承了父親官爵。魯爽少年時就有武略才干,與弟弟魯秀皆有寵于拓跋燾,魯秀為中書郎。既而兄弟各有罪,拓跋燾詰責他們。魯爽、魯秀懼怕被誅,跟從拓跋燾自瓜步北還,走到湖陸,請示說:“奴才與南方有仇,每次兵來,常恐禍及祖先墳墓。請允許我們去把墳墓遷到平城。”拓跋燾批準,魯爽到了長社,殺死北魏戍兵數百人,率部曲及愿從者一千余家逃奔汝南。
夏,四月,魯爽派魯秀到壽陽,奉書于南平王劉鑠以請降。皇上劉義隆聽聞,大喜,任命魯爽為司州刺史,鎮守義陽;魯秀為潁川太守,其余兄弟子侄都授以官爵,賞賜甚厚。北魏人摧毀他祖先墳墓。徐湛之認為皇帝廟算遠圖,對投降回來的人特別嘉獎接納,不敢申報自己私仇,請求退休回鄉,皇帝不許。
5、
青州人司馬順則自稱晉室近屬,聚眾號稱齊王。梁鄒守將崔勛之到州府辦事,五月二日,司馬順則乘虛襲據梁鄒城。又有和尚自稱司馬百年,也聚眾號稱安定王,響應司馬順則。
6、
五月十九日,北魏大赦。
7、
五月二十二日,任命江夏王劉義恭兼領南兗州刺史,鎮所遷移到盱眙。增督十二州諸軍事。
8、
五月二十五日,任命尚書左仆射何尚之為尚書令,太子詹事徐湛之為仆射、護軍將軍。何尚之認為徐湛之是皇親國戚,任遇隆重,每事都推讓給他裁決。皇帝下詔,命徐湛之與何尚之一起處理公務。何尚之雖然是尚書令,而朝事全都歸徐湛之。
9、
六月九日,北魏改年號為正平。
10、
北魏主拓跋燾命太子少傅游雅、中書侍郎胡方回等修定律令,多所增損,修訂完成之后,共三百九十一條。
11、
北魏太子拓跋晃監國,頗信任左右,又經營園田,收其利益。高允進諫說:“天地無私,所以能覆載萬物,王者無私,所以能容養百姓。如今殿下是國家儲君,天下人的榜樣,卻營立私田,畜養雞犬,以至于到市場上擺攤買賣,與民爭利;謗聲流布,不可追掩。夫天下者,殿下之天下,富有四海,你要什么沒有!還去與販夫販婦爭奪這尺寸之利嗎!當初虢國將亡,神賜給他土田(神降于莘事,見435年記載),漢靈帝私立府藏,也有顛覆之禍;前車之鑒如此,能不畏懼嗎!周武王任用周公、召公、姜子牙、畢公,所以王天下;殷紂寵信飛廉、惡來,所以喪其國。如今東宮人才不少,可是近來侍御您左右的人,恐怕都不是合適人選。愿殿下斥去佞邪,親近忠良,所在田園,分給貧下,販賣之物,早早散出;如此,則美譽日至,謗議可除。”太子不聽。
太子為政精察,而中常侍宗愛,性格兇險暴虐,多有不法行為,太子厭惡他。給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有寵于太子,都掌權用事,與宗愛不和。宗愛擔心被仇尼道盛等彈劾,于是誣告其罪,拓跋燾怒,斬仇尼道盛等于都街,東宮官屬多連坐而死,拓跋燾還憤恨不已。六月十五日,太子以憂懼過度而卒(時年二十四歲)。六月十九日,葬于金陵,謚號景穆太子。拓跋燾后來知道太子無罪,非常后悔。
12、
秋,七月五日,拓跋燾前往陰山。
13、
劉宋青州、冀州二州刺史蕭斌派振武將軍劉武之等攻擊司馬順則、司馬百年,皆斬首。八月十一日,梁鄒平定。
14、
蕭斌、王玄謨都因戰敗免官。皇上問沈慶之說:“蕭斌要斬王玄謨,而你制止他,為什么?”沈慶子說:“諸將奔退,無不懼罪;如果自歸而死,其他人就逃散不回來了,所以制止。”
華杉曰:
這是領導者的思維方式,也是博弈思維。處理一個問題,不是看之前發生的事“該”怎么處理,而是看這樣處理之后,對之后其他人的行為有什么影響。
15、
九月十二日,北魏主拓跋燾回到平城。冬,十月九日,再前往陰山。
16、
劉宋皇帝劉義隆上遣使到北魏,北魏派殿中將軍郎法祐回訪修好。
17、
十月十八日,北魏上黨靖王長孫道生去世。
???18、
十二月二十七日,北魏主拓跋燾封景穆太子之子拓跋濬為高陽王;既而又因為皇孫世嫡,不當為籓王,于是撤銷。當時拓跋濬僅四歲,聰達過人,拓跋他十分喜愛他,時常帶在身邊。改封秦王拓跋翰為東平王,燕王拓跋譚為臨淮王,楚王拓跋建為廣陽王,吳王拓跋余為南安王。
19、
劉宋皇帝劉義隆派沈慶之遷徙彭城流民數千家于瓜步,征北參軍程天祚遷徙江西流民數千家于姑孰。
20、
皇帝劉義隆任命吏部郎王僧綽為侍中。王僧綽,是王曇首之子,自幼就有成就大器的氣度,眾人都視他為國器。好學,思維有條理,練悉朝典,娶了皇帝的女兒東陽獻公主。在吏部,熟悉人物,舉薦選拔都很恰當。升任侍中時,年僅二十九歲,深沉有器局,不因為自己有才,而自視高人一等。皇帝考慮自己身后事,因為他年輕,想要托付給他,朝政無論大小,都讓他參與。皇帝剛開始親政時,委任王華、王曇首、殷景仁、謝弘微、劉湛,之后是范曄、沈演之、庾炳之,最后是江湛、徐湛之、何瑀之及王僧綽,前后一共十二人。
21、
鎮守焉耆的康和入京朝見,北魏主拓跋燾給予優厚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