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子這篇文章,表妹憋了很久。
憋了好幾年。
原因是這句話,“將軍孤墳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
上周,這話又夾卷著某些爆款文,刷屏了表妹的朋友圈。還是那調調,還是那套路,連著讀了幾篇后,表妹真是又愛又怕。
愛的是,終于有人把目光投向他們了——剛剛過去的9月,我們告別了這12個名字。
這其中,有匠心獨具的工藝大師,有傳統曲藝的師爺人物,有兢兢業業的科學家,有為國防做貢獻的元勛國士……有幾個名字,我們甚至不曾聽過,那姓氏形象,都隱沒在貢獻背后。
我以為終于有人來講述這些名字背后蘊藏的瑰麗與汗水。
然而文章大筆一揮,卻是又再次,套路式地把問題轉向攻擊流量明星。
將軍為國犧牲、科學家勤于專研、大師們德高望重……
竟然還不如楊字母女星發呆一天!
多么擲地有聲!
似乎在這樣的時刻,我不跟風喊上一句“戲子誤國”,就是不解氣、不明確、不正義。
但表妹喊不出。
表妹反而感覺怕。
怕的是當盲目的民憤被有意引導,再一次對合理的個體權利燃燒,燃燒,燃燒。
有情緒正常,但看事情,不能只有情緒。
今天,表妹想跟你們講道理,及道理背后的現實問題——
1.罵流量“戲子”,真的能凈化網絡三觀嗎?
2.如果凈化不了,我們要怎樣做,才是對的“網絡三觀”?
3.我們應怎樣看待“將軍”和“戲子”的流量差距?
其實,聊到這個話題,表妹切身體會。
作為娛樂向的自媒體,第一次看到這將炮火對準“戲子”的文章,我是困惑的。
表妹不禁想問:如果“將軍孤墳無人問”真是“戲子”之過,那討論“戲子”的公眾號的我們又算什么?
每天關心并且喜聞樂見“戲子家事”的大眾,又算什么?
還有那些,昨天還在分析張女星離婚、吳男星出軌的公眾號,今天卻突然將炮火對準“戲子”的,你這一手又算什么?
讀這些“檄文”多了,表妹慢慢感覺出背后操盤者的雞賊。
甚至可以說不厚道。
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邏輯——
如果種種痛心疾首后,這些媒體能就此轉性,每天開始發表科研論文、菊壇軼事、子母哏一頭沉三翻四抖基本法……
那也算既當又立,有始有終。
可事實又不是。
他們明天還是要發“戲子家事”的。
因為那才有熱度。
魯迅先生的話,真是年紀越大,越佩服:
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后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贊美那幾個忠臣;
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后,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
彷佛亡國遭劫的事,反而給中國人發揮‘兩間正氣’的機會,增高價值,即在此一舉,應該一任其至,不足憂悲似的。
這昨日之言,說的不就是今日之事。
在國慶時期,利用大眾正義,憑空構造出一個本不對立的“矛盾”,玩職業歧視、把流量按到地上摩擦,然后,我們的科學家收入、名氣就會增高么?
不會。
增高的僅僅是文章點擊。
法不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明星收入是高,表妹也咂舌,但若沒犯法,就是正當得利。一些學者收入是低,表妹也遺憾,但你也不能搶過來送他。
把學者的“低”和明星的“高”簡單粗暴地類比,就像這句蠢話——你今天多喝了一杯水,非洲就要渴死一個難民。
這二者是因果關系么?
表妹理解轉發者的“憤怒”,這是大眾在疑惑和叩問時代價值觀時,所產生的過激反應。
但表妹不屑發布者的“憤怒”,因為這憤怒只不過迎合了情緒,挑撥了矛盾,“大師”被捉來當箭,“戲子”被撂過了橋。
如果說前一種憤怒是非理性的,那第二種憤怒,則是對這種非理性的有意挑逗。
“嘴里主義,心里生意”。
投機。
臟。
學者的收入與名望,都是讓明星打劫走的嗎?
表妹敢說——真就把所有明星都“趕盡殺絕”,學者的收入與名望,也不會有一絲絲提高。
這時,就又引出第二個問題——我們該怎么做、能做什么?
這個話題,表妹自認也有少許發言權。
作為張國榮先生迷妹,我曾經正是被罵的“戲子隊伍”。
張國榮因為罹患內源性抑郁癥,于4月1日自殺離世。
而這一天,也是“海空衛士”王偉烈士的犧牲之日。
早年在張國榮死忌當天,他都會被圍批痛剿。因為他的職業是“戲子”,所以他不配得到紀念。甚至會有一些“搶愚人節的戲”、“不挑好日子”的辱罵。
直到2016年,共青團中央發布了一篇長文,并制作了一個名叫《你在何地,請返航》的視頻,向王、張兩位共表懷念。
其中不僅抱拳敬重他們不同的職業,也詳細講述了他們在各自領域內,為國家領土和軟文化做出的貢獻——
他總是能掙得第一
第一個當班長,第一個入黨
第一個單飛,第一個戰備值班
第一個飛滿1000小時
他也獲得過很多榮譽
1998年,擔任柏林電影節評委
一貫時尚的他,卻穿了一身傳統的長衫
他說:要讓全世界看到這個評委來自中國……
他喜歡攝影和書寫
畫中筆下,有深沉的父愛
和對祖國強大、人民幸福的憧憬和希望
他在千禧年9月發行的寫真集
男主角卻很少正臉出現
鏡頭對準的是祖國山河與人文山水
他命其名為《慶》
并在扉頁寫下:
紅旗拂蕩,國泰民安
當然,像這種“戲子被無端辱罵”的事,在表妹印象中,遠不止一樁……
比如姚貝娜逝世時。“你有懷念一個戲子的功夫,為什么不關心一下國家民族的英雄?”,也曾是網絡鍵盤俠趁手的質問。
是否和今天的“將軍孤墳、戲子家事”有些像?
但將軍與“戲子”是矛盾的,只能二選一的嗎?
之前很震撼于這樣一張圖——
將軍先烈們浴血奮戰,不就是為了后代人能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地呼吸,不再受戰亂紛擾,能夠擁有精神富足。
如果一個國家是“戲子風華無人問,將軍孤墳天下知”?那不也是大麻煩?
今天,美國軍事實力世界第一,文娛產業也同樣領跑全球,后者靠的是什么?
“戲子”。
今天,我們談文化霸權,批評好萊塢總通過各種娛樂影視輸出美國價值觀,靠的是什么?
“戲子”。
“戲子”的作用大著呢。
從汶川地震,到壽光水災……
從營養午餐,到精神食糧……
我們看到,一個戲子(偶像)也是可以產生正能量的精神感召力的。
而在災難、疾病、貧苦面前,這些粉絲也從未退縮。
這是否可以啟發我們:與其挾將軍罵戲子,站在道德高地上大玩歧視,從而發泄戾氣、標榜三觀。
是不是將目光投向不被關注的他們、付諸實際行動,更有意義?
是將軍護國,不是你。
是偶像優秀,也不是你。
挾將軍批偶像,滿足于“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真不如把這種良心變成米、變成肉、變成書籍等對弱勢群體身心有益的東西。
說到這,肯定有人跳出來反駁,不,我們批判的不是所有戲子,是小部分技能差、名氣大、收入高的“流量戲子”。
這些“戲子”應該批評么?
應該。
他不敬業,可以批;他演技爛,唱功屎,可以批;甚至他身為一個公眾人物,干了有違普世道德的事,也得接受比大眾多得多的巴掌。
但,所有以上的批評,都必須建立在對其能力、行為的質疑上。
而非職業。
有沒發現,這些哀嘆“將軍孤墳,戲子家事”的文章,特別善于制造對立感?
除了將軍和戲子,還有傳統和流行。
僅以表妹喜歡的曲藝為例。
有一陣子,知乎爆過一篇《有哪些東西便宜到不可思議》的回答。
我們以為的“國家一級演員”是這樣的:
然而在答主的親身經歷中,他們卻是這樣的:
答主詢問于魁智(沒錯就是經常上春晚的那個帥氣于老板)說他要學京劇。
經其介紹,去了“國家京劇院培訓中心”。
一對二的課,兩小時150元。比大多數才藝課程都便宜。他當時就想報。
招生人員卻說:現在成人男子只有一個人報名。班開不起來。
答主說那我就一個人交兩個人的錢,學起來。
招生老師滿口答應,十分激動。
此事后來在微博也引起了熱議,大家雖然痛惜感嘆,但說到送孩子去學戲曲,又猶豫起來……
“主要是不如吉他鋼琴芭蕾舞蹈主流,也不能考級”怕給孩子耽誤了。
這就是時代潮流的浪涌奔馳,狂歡且殘忍。
可忙著幫他們與流行對立的你,是否看到,傳統也在步履蹣跚地跟上來——
梅葆玖大師生前,七旬高齡,還帶著梅派嫡傳男旦胡文閣上《天天向上》。
他還上過很多衛視,唱《梨花頌》。
說來也是好笑,這一類文章,其實是把自己桎梏在一個悖論里。
他們一面好似痛惜著曲藝工作者收入少、又不如流量明星們火。
一面卻又張羅著幫他們與流行娛樂對立、與年輕人徹底斷絕關系!
在這種對立“洗腦”下——
大師被嘲不莊重,您是國寶級,何必參加娛樂節目?瞎鬧。
新編京劇能看?還編什么京劇版《甄嬛》《神雕俠侶》?!糟改戲!
正經的文博、戲曲綜藝就不要請流量明星來了好嗎?玷污!
可你們有沒有想過,新戲或許不如傳唱百年的老戲,詞藻妙、腔兒也安的好。
流量明星在你眼里或許不值一錢,破壞了你心中的“干凈”。
但它是一個“契機”,一個吸引年輕人,來開啟這扇古老美麗大門的契機。
到底應該怎樣看待傳統曲藝?
——請你,先去看。
表妹也是一個90后戲曲愛好者,深知這里面的門門道道。也深知向年輕人安利傳統曲藝的困難。
我也曾寫過一些戲曲知識的安利與科普,那點擊數……不想提了。
后來學會一招——結合當代明星。
比如《老九門》上的時候,我曾寫過一篇《風流不獨在嬋娟》的文章,詳細點評了張藝興、馬天宇、余少群、尊龍等男明星的戲曲扮相。
我寫張藝興扮虞姬的如意冠、寫馬天宇扮王寶釧的銀錠泡子、寫余少群扮杜麗娘的水鉆頂花、寫尊龍扮楊貴妃的鳳冠與泥金折扇……
我借他們,來講述這古韻。
這些名詞,對于我年輕的讀者來講,絕對是生僻的。
可因為有他們熟悉的明星,倒也獲得了幾萬瀏覽。
這幾萬或許不值一提,但如果年輕人能從中感受到一些京劇的美,下次看到,能報上那些美麗頭面的名字,那這就是我的貢獻了。
所以我真的很不理解這種極端對立啊。
一會兒罵戲子無用,流量當道,可你們又真書寫過多少講述傳統之美的文章。
一會兒罵時代浮躁,新聞已死,可當某個未經驗證的明星八卦出爐,你們又添油加醋,炮制出一篇篇聳人聽聞的10萬+。
表妹斗膽問一句,寫出那樣文章的人,你真的在乎流量當道,時代浮躁嗎?
哦對了,這些文章,還特別愛用一個痛心疾首的句式。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仿佛把這句話說出來,雪崩就不會發生,或者就算雪崩,你也能因為事先看破而被免罪。
呵呵。
表妹當然也認同這句話。
但表妹更認同的是——
比起煽動的狂熱情緒,縝密的科學邏輯才更可能接近真理。
而在行動面前,一切嘴皮子功夫都是紙老虎。
在這個崇尚草書的年代,為那些沉抑端方的楷體目光傾注,很難,很孤獨。
我們不能憑一己之力改變潮流。
但去掉“們”,“我”或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