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亞模式中,自我價值被比作一只裝愛的瓶子,輕盈、透明、純凈。
自我價值的定義
自我價值是一個很難定義的詞,通俗來講,自我價值就是你怎樣認識你自己,看待自己的價值,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是不是有價值,是不是值得被愛被關注等等。
角色給人以價值感。
能力給人以價值感。
我們有很多愛的時候,會感受到很多的價值感;我們感覺到愛的匱乏時,價值感就會很低。每個人都有價值感,只是它們高低不同,而且有的人容易找到價值感,有的人則很難。
自我價值感的瓶子里裝著各種渴望,其中最需要的便是愛。
自我價值高和低的表現
自我價值低的人,不能做自己,總是想從外在抓點東西把自己的瓶子填滿,總是想從外在得到證明。像個乞丐一樣告訴別人“我需要被愛、我需要被關注,我需要被看見。你看我的瓶子是空的,你要為我的匱乏負責?!比绻@個時候,你不能給他任何東西,他就會像個瘋子一樣朝你扔垃圾、石頭、廢紙或者唾罵。
他攻擊性強看不慣的事物多,害怕被指責和否定;他們喜歡靠打擊、否定他人,來抬高自己;他覺得自己很差,喜歡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他經常被環境所影響和控制,也喜歡控制他人;他敏感,自尊心強,有很多不能碰的死穴;他對別人期待很高,將愛物化,通過事物證明自己是被愛的;他遇事不成熟,感情用事,鉆牛角尖;他不愿意冒險,因為不能接受和面對失敗;他思維消極,凡事都先看到不好的一面。
自我價值高的人,能夠做自己,表現真實的自己。
他做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容易被外物所帶走;他自信,不卑不亢,始終相信自己是被愛的;他能夠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他懂得包容、接納、尊重別人;他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樂于嘗試新事物。
自我價值感的真相一:外界并不能使我們獲得價值感
“水漲船高”并不能真的增加自己的價值。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擁有的外在條件上,通過努力做事情,達到某種結果,擁有某種東西,證明給別人看,證明自己是很棒的,是有價值的,然后希望別人來夸獎、羨慕,以為我們做的事情或擁有的東西被認可,就等于我們自己被認可。就比如“曬娃”,你的娃被認可和稱贊,就能說明自己有多優秀么?
“水落石出”也并不能真的增加自己的價值。喜歡否定別人,故意把自己抬得很高,以為別人錯了自己就對了,別人差了自己就好了,別人沒價值了我們就有了。實際上這正是自我價值低的表現,因為他只能通過貶低別人,來讓自己獲得價值感。
如果一直希望從外在、從別人那里獲得價值感,證明自己,那么就出現了兩個問題:“假如你失去了所有的角色、所有的能力,你將如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如果你真的是有價值的,你為何又非要來證明呢?”
自我價值感的真相二:本來瓶子是滿的,只是成長過程中流失了
我們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有一個滿滿的價值感的瓶子。那時候,我們沒有過去,沒有如何看待自己的經驗,更沒有權衡自我價值的標準;那時候我們是完全一致,活在當下的,可以通過哭鬧和肢體語言自由表達自己。是什么,拿走了我們瓶子里的愛,讓我們今天的瓶子里空空如也?
對愛很吝嗇的家庭容易塑造出價值感低的孩子:
總是拿別人的優秀來激勵自己的孩子。我們從小就有一個宿敵,叫“人家的孩子”,他完美無缺,從小生活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無地自容。
總是看到沒做到的地方而看不到做到的地方。在考99分的時候,總是問那1分去哪了;考的比上次差就會被批評,考的比上次好也會被教育“不要驕傲”;我們無論怎么努力,總有一個聲音在耳邊“你是無能的”。
即使給愛,也是條件化的。也就是只有我是聽話的、學習好的、乖的,我才會被承認,得到愛。如果按照自己的思想,自由的展現自己,就會遭受無情的批評和指責。
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將孩子全部否定。當我們做錯的時候,會遭到無情的批評和攻擊,直指自我核心,整個人遭遇全盤否定。我們只能認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自己沒有用。
將不屬于孩子的情緒傳染給他。把對單位的情緒、對伴侶的情緒等情緒發泄到孩子的身上,因為孩子一點點不乖就大發雷霆。這時候作為孩子的我們,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就只能認為是自己不好,才惹大人生氣的。
如何才能將瓶子重新裝滿?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