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帆齊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里面一句經(jīng)典的臺詞,我覺得也可以用在我們這個時代。
科技讓我們一切變得非常的高效便捷,就比如我們寫作來說,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能找到很多素材,隨便一個寫作平臺,自媒體平臺都是我們的寫作倉庫,都是“移動的筆記本”,可以隨時找到很多寫作資料信息。
在2000年以前,那時寫作者主要以紙筆為主,需要查找報紙報刊雜志,甚至是要去找人圖書館去查詢資料。所以那個時候?qū)懽髡咭矝]有現(xiàn)在多。門檻擋住了很多人。
此刻我的寫作工具用的是咱安徽科大訊飛的產(chǎn)品,訊飛輸入法以及訊飛語記,在電腦上下載訊飛輸入法,手機也下載訊飛輸入法APP,跨屏輸入掃碼鏈接,輕松搞定。我對著手機說話,屏幕上出現(xiàn)字幕,簡直太爽了。
以前每隔幾個月我的眼睛非常酸痛,曾有一周時間我都不敢看電子產(chǎn)品,眼睛總是流淚,好像里面有個什么東西讓我覺得酸澀,真害怕我的眼睛會有啥問題,買了眼睛液滴了幾天才好轉(zhuǎn)。
現(xiàn)在我能用一部手機說話,可以隨時隨地寫作,我可以靠著寫,可以躺著寫,我還可以在客廳邊走邊寫。
我有時早上醒來在被窩里寫上一篇千字文。昨天下午我一口氣寫了六千字,這真叫“會說話就會寫作”。
在過去用紙筆寫作的年代,很多作家都落下了嚴重的職業(yè)病,而現(xiàn)在有很多途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讓自己效率大大地提升,更重要的是解放了身體,這難道不是最好的時代嗎?
即便用電腦打字,如果寫作一兩百萬字以上的人,關(guān)節(jié)頸椎也會有一些小毛病,而現(xiàn)在我們用語音寫作,一分鐘可以說500個字,再用一些時間修改,總體算起來還是大大提高了效率。工善欲其事,必先利其器。
很多人在剛開始換個新軟件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是抵觸的,他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覺得頭腦斷片,思維跟不上嘴巴。
我每次搗鼓一個新軟件,對我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我就超級開心,恨不得要蹦起來拍巴掌。不管是閱讀速度還是寫作速度,都有技巧方法性提高。
現(xiàn)在視頻平臺如果發(fā)視頻有很多自帶的剪輯軟件,有字幕、有模板、配音,音樂。真的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還有提詞器軟件對著手機自動提詞,拍視頻不用擔(dān)心說話卡殼。
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下,各個平臺相互之間競爭,平臺都有用戶思維,市場調(diào)研,用戶想要的他們都已經(jīng)提前想到,為大家設(shè)置好了,我們只要去適應(yīng)它,去做就好。
記得小時候用柴火燒飯,鍋臺上中間有兩個井罐,飯好了也能有兩瓶水開了。我們家燒飯用的是稻草,有時候是松毛,麥秸稈,綠豆稈,細棍子柴等。
每個暑假我們會搞去山上打柴,堆滿整個院子和柴房,都是我和妹妹們在山上爬的松毛柴為主。
我燒飯時最喜歡用松毛,母親卻把松毛當(dāng)個寶貝,她只用來引火,再搭著其他柴燒。
過去僅僅燒一餐飯,煮豬食都需要一兩個小時的時間。
那時人真是非常辛苦,洗被子,洗被單都要去池塘用洗衣捶捶,老遠可以聽到捶衣的回聲。被子還得找人幫忙擠水,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得折騰大半天。
小時候,我吃的最多的就是煮紅薯蒸著吃,飯頭上也蒸著吃,還有早上粥里也放紅薯,有時候干脆就蒸一鍋紅薯當(dāng)晚飯吃。以至于現(xiàn)在看到紅薯我都一口不想吃,過去真把我吃怕了。
吃紅薯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吃蘸著鍋邊帶一點焦焦的那種,感覺更香一點。
現(xiàn)在呢,我插上電飯煲,插上燉鍋,一鍋山藥排骨湯40分鐘就搞定了,電飯煲上面再蒸碗雞蛋,簡單的一餐飯就做好了。衣服放在洗衣機里洗洗,拿出來曬曬即可。
我可以干活,聽書,閱讀,一點都不耽誤。連續(xù)做幾天飯感覺累了,還出去逛逛,選一家特色小店買著吃,吃完碗一推,碗都不用洗。
還有時候干脆直接在手機美團訂餐,手指點一點,別人送到家門口。
想想小時候,我母親是根據(jù)雞鳴聲,別人家的煙囪,或者憑感覺,我們老家門口不遠處有火車道,在田間干活的人們根據(jù)火車的轟鳴聲音來判斷時間是幾點。再后來也有鬧鐘,電子表了。
我那個時候不懂事,放學(xué)回家如果飯沒做好,我就對母親跺腳發(fā)脾氣,抱怨發(fā)牢騷。
大約在我讀一年級的時候,隔壁大爹爹家的小兒子在北京香格里拉飯店打工擦玻璃的,那小叔帶回來一個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轟動了整個小隊。
那是我們小隊第一家有電視機的人家。貌似那時看過看《西游記》《雪山飛狐》《封神榜》屋里屋外人擠人,后面的人壓根看不到,依然都會過來湊熱鬧。
那時的電視還有天線,調(diào)來調(diào)去,動不動都是雪花點,整個屏幕呲呲的聲音,只能看有限的幾個臺。大約是2001年,我們家也有了第一臺電視機,記得是17英寸的黑白電視。
我能走上寫作之路也是挺魔幻的,小時候家里沒有收音機,錄音機,唱片機。在我打工之前家里沒有電視機,讀書年代沒有課外書,家里更沒有文化人。
想來我讀的是社會這本更深厚的大書,讀的是人性這部無字書,好在最終也是殊途同歸。到我妹妹的時候,倒是有幾本作文書和新華字典了。
咱們現(xiàn)在這年代,一部手機什么看不到?各種視頻,搞笑的微網(wǎng)劇,電影,電視劇,投影儀掛墻上,只要你愿意可以從早看到晚。
現(xiàn)在我說那個時候,那個年代,其實離得并不遠,也不過是十幾二十年前而已。社會真的是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迭代。
中國這30年的發(fā)展變化是任何一個西方國家所不能比擬的,我們的二三十年超過了西方的二三百年的成長。
因此身處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需要有更強的學(xué)習(xí)力和強大的內(nèi)心來面對這一切。這是一個社會發(fā)展遠遠超過個人發(fā)展速度的年代。
過去說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我看如今是三年河?xùn)|,三年河西啊!
感恩生活在政治穩(wěn)定,社會和平,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國家(和年代)。相比于中東,非洲一些國家我們是何其幸福?
這是最好的年代。這也是最壞的年代。主要是看個人如何去面對。
作者:齊帆齊
中國網(wǎng)絡(luò)作家成員,安徽省作協(xié)會員,多平臺人氣作者。已出版《追夢路上,讓靈魂發(fā)光》《人人都能學(xué)會的寫作變現(xiàn)指南》等多本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