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讀過葛亮的《北鳶》,非常精彩,以為《問米》應當是與之風格類似的小說。讀完之后才發現兩者之間風格完全不同。
《問米》包含七個故事,各個故事單獨存在,并無關聯。每一個故事的開始都非常和諧,在作者的渲染之下,極具畫面感,也體現出作者扎實的文學功底。但是,故事峰回路轉,重重迷霧之下,結局往往令人非常意外,故事的高潮部分即結局。
七個故事均以愛情為線索。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問米》,《不見》及《罐子》,讀這本書的時候是晚上,看完這三篇,已經是深夜,覺得故事精彩之余,背后也冒出一股寒意,躺下之后久久不能入睡。
《問米》開頭部分讓人感覺是靈異小說,事情發展到最后,才發現是一個癡情而又令人驚悚的愛情故事。故事中人物阿讓為了心愛的女人所做的一切努力,讓人看起來覺得害怕又不可思議。
《不見》結合了現代剩男剩女的社會現象。根據這一社會現象發展出一個看似樸實而又浪漫的愛情故事。實際結局讓人背后冷汗直冒。然而,多年前,社會上的的確確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只不過事件的起因可能有所不同。《不見》結合了一些社會現象,作者將這些社會現象以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處處設有伏筆,故事跌宕起伏,令人嘆為觀止。
《罐子》是一篇靈異故事。故事的起初營造的氣氛感覺風和日麗,作者像剝洋蔥一樣將真相一層一層展現在讀者面前。寫作方式與一般的靈異故事不一樣,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這本書中的生活與愛情表現得十分糾纏,基本都是愛而不得。故事并沒有因為愛而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反而生出更多的仇恨或悲劇。書中并沒有過分制造悲情或者恐怖的氣氛,反而一直展現出非常平和與安寧的畫面,畫面陡轉之后,迷局被打破,真相水落石出。回味之余,讓人細思極恐,此時讀者也會驚覺,原來作者早已在前文留下伏筆。
作者在書中提到國外的風光以及香港與內地的一些地方,同時也提到一些字帖,讓我不禁感嘆,作者閱歷之廣泛。如果沒有親臨過這些地方,不熟悉書法,又從何敢于將這些事物在書中細細體現出來?
這部小說情節曲折,文字富有畫面感,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