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人情世故”,現代年輕人大多會露出鄙夷的臉色或者不屑于顧地擺擺手,這個詞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等同于“諂媚”,“滑頭”和”拍馬屁“這之類的貶義代名詞。但事實不是這樣的。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性情,不同的人對人情世故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標準,表現方式也不盡相同,人情在于同理心,在于理解與包容。人情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世故指的是世界上的這些事情。既要懂得人,又要懂得事,這才叫做人情世故,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飽含與人相處和處理事務的方法,道理以及經驗。
不過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彼此之間的交往并不會像過去在宗族制度下延伸的關系那般錯綜復雜。近現代核心家庭(父母和子女)中獨生子女占大多數,因此這一代人們更習慣個體的獨立生活,需要的個人空間更多,而且最顯著的差異是:比過去以大家庭為單位幾世同堂的成長模式的人們劃分了更明確的邊界范圍。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人們依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和承擔各式各樣的責任。相較以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更為重要。此時不僅要與人建立不同親密等級的連接,更要注意在交往的過程中不要冒犯到他人的心理邊界。人情世故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與人相處,和人共事,最重要的是講究真誠, 就如南懷瑾先生所說:“人情世故不是簡單的圓滑處世,不是假意的虛偽逢迎,不是單純地屈服于現實,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義,安詳地走完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