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久以前,放假去西安玩,表姐帶我去書城,看看想要什么書。我們在書城轉了半天,雖然許多書覺得很好,但又覺得可以買也可以不買。快要走的時候,她說必須選一本書。
于是我選了這本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實體書,我一直裝在書包里,隨時帶著,可卻沒有翻開看過。
一直是一種準備看,但沒有看的狀態。最近在蝸牛讀書上看完了。
二
翻開這本書之前,我知道作者海倫凱勒是一個盲人,她是一個很出名的,很成功的人物。她不僅學會了許多語言,且成功考取了哈佛大學。在教育、慈善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是美國人民的偶像。
自然十分好奇,她如何在看不見聽不見的情況下,有如此成就。
書本的原名本是“我生命的故事”,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個翻譯是個不錯而吸引人的標題。
我們都想在“假如”的情況下,功成名就。況且這位作者在"假如“之前就名聲赫赫。
三
這是一本海倫凱勒寫的,自己的人生故事。當我想感受一個盲聾人士的世界是如何時,但發現從她的詞句之中,并不覺得她的世界和正常人有什么不一樣。
驚奇她是如何僅僅是通過觸覺,能夠認字,認識世界上的萬物,能看戲劇,能說話……
她的成功證明了,聾啞人也可以像我們正常人一樣,接受教育。而且更證明了,在一個維度下認識世界全貌的可能。
因此,即使我們現在受到什么限制,也擁有無限可能。
四
她反復的說到樂觀,幸福,以及各種自然美景。有時甚至感覺像一個學生在寫作文,為了湊字數而重復描述一樣東西。
但一個殘疾人的世界,語言中處處充滿了生機與幸福,少有抱怨。這讓我感覺像正常人寫的,反而我們有點不像正常人了。
需要提到的是,在殘疾人群體之中,乃至正常人群體中,海倫凱勒的家庭和受到的教育都是屬于上層階級的。她有常年陪伴的老師,有許多名人好友,去過許多地方。這個奇跡也有環境的功勞。
五
在書的最后一部分寫到,如果給他三天光明,她要去做什么:第一天看看親人朋友老師,第二天去博物館看人類的文明足跡,第三天看看普通的勞動群眾。
她說如果每個人都能把自己這一天當作最后一天去生活,一定會更珍惜時間和生命。不過仔細想想,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我為什么要去上班上學呢?我們會去做一些想做沒做過的事情吧。
這個”假如“我們一點也不陌生,相同還有我們的”憶苦思甜“,感受了生活的艱辛,就更能珍惜生活。這就像一種降維打擊,我們總是追逐自己稀缺的東西,當我這樣東西沒有時會怎么辦?
當我們對自身做減法的時候,漸漸會發現,讓自己更有動力的來源是什么。
六
如果一個盲人問你,你們能看見的生活是什么樣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樣?
正常人通常覺得,這世界沒什么啊,沒什么好回答的。
正常人也許對,有花不完錢的生活更好奇。當我們在”假如“的時候,往往忽視了,人始終往自認稀缺的東西移動,并高估自己稀缺的東西。
稀缺告訴我們,總有新欲望在等待。高估則告訴我們,即使我們不缺這個,那也是不屬于我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