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點團隊,呼建榮網絡初級第33期讀書打卡150天,堅持分享150天約練(102)咨詢師(8)觀察員(37)來訪者(57)約練收獲:我今天的角色是觀察員。今天的來訪者是因為消費型的來訪者。咨詢師說了安全設置和設置以在中午11點半結束咨詢。咨詢師問來訪者今天想要帶來什么樣的話題?來訪者就通過敘述自己的成長經歷自己給自己梳理。一直敘述到11點27分。并且在生活當中,來訪者是學習焦點的老師也在自己給自己做咨詢。就是這樣,咨詢師也做到了傾聽、尊重的陪著來訪者聽懂來訪者的故事,聽完來訪者的故事。
到了討論環節,通過給咨詢時的賦能,讓咨詢師看到自己怎么做到的!也讓咨詢時再去覺察,如果是遇到一個小時只說五句話的來訪者,怎么去陪伴?怎樣去梳理,怎樣去用技術。
這樣讓咨詢師去強化了他學到的焦點技術。成功問句,當你是觀察員今天在約練當中,您想要個什么樣的目的呢?也有例外問句、應對問句,奇跡問句,關系問句,評量問句的所有問句及技術的講解。在這里,我又問道到想用奇跡問句的時候,來訪者沒有這樣的覺察,沒有這樣的想象,咱們去應對。咨詢師就說道此路不通咱就做些別的。
這樣我也學習到了焦點的這些技術,也幫助咨詢師再次學習、強化了這些技術。這樣感悟到每場咨詢都是福慧雙修的過程。
閱讀書籍《教育心理學》,讀書感悟:第三章? 社會、道德和情緒發展。
一、個性和社會發展的理論觀點有哪些?
心理社會環境的和心理發展連接起來的一系原理。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每個階段都有需要解決的危機及關鍵問題。大部分人成功地解決了每個階段的心理社會危機。但有些人沒有完全解決危機,而不得不在之后的人生中繼續處理他們。
按照必須解決的核心危機進行劃分。
①階段一:信任對不信任。從出生到18個月,嬰兒期的發展目標是建立對世界基本信任感。一種對他人的充分信任及自己也值得信賴的基本感覺。假如母親的行為造成了嬰兒對世界的不信任,這種感覺會伴隨著整個童年期,并殃及成年期的發展。
②階段二:18個月到三歲。自主對懷疑。兒童對于權力和獨立性的渴望常常與父母的愿望相沖突。這階段,兒童同時具有抓住和放手的雙重愿望,既希望獲得父母的支持,同時也渴望父母能放手,讓自己做主。
③階段三,主動對內疚。3到6歲。在這一階段,兒童的運動和語言能力日漸成熟,這使他們在探索物理和社會環境時變得更加積極主動,精力充沛。對孩子的主動探索進行嚴厲懲罰的父母,會讓兒童對自己天性中的強烈需求感到內情,而這種內疚感將對這一階段以及后續的幾個階段都有持續的影響。
④階段四:勤奮對自卑,6到12歲。入學使兒童社交生活得到極大的擴展。兒童此時希望去完成某些事情,成功會帶來勤奮感,失敗則會造成消極的自我意象和自卑感。
⑤階段五,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歲到18歲。青少年時期發生了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加之還承受著對于未來教育和職業做出決策的壓力,這使他們有必要質疑和重新界定早期階段形成的心理社會統一性。青春期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期,青少年嘗試各種性角色。職業角色和教育角色試圖發現自己是誰?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
⑥階段六,親密對孤獨,成年早期。一個友伴、性伴侶、競爭與合作的伙伴,建立一種新的信任和親密關系,這種關系應當增強雙方的同一性,而不是抑制某一方的成長,不去尋求這種情密性和反復經歷失敗的年輕人,有可能退縮,陷入孤獨。
⑦接待七:繁衍對自我沉溺。中年。這階段的危機也可能通過其他具有生成性和創造性的方式來化解。
⑧階段八:完整對絕望,老年。對自己的成就失敗和生命的根本局限性的坦然接受,使人產生一種完整感,意識到自己一生已經由自己負責。個體必須面對接納死亡的宿命。而那些對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以及目前的生活現狀感到后悔的人,很容易產生絕望感。
2.埃里克森理論的意義與局限。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在相同時間、同等程度的經歷,艾里克森所描述的各種危機,他的理論并沒有解釋人們是如何以及為什么從一階段發展到下一個階段。
二、道德發展的理論觀點有哪些?
1.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中包含著道德推理能力的發展。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首先得到發展,之后認知能力決定兒童對社會情境的推理能力。
他律道德:也被稱為道德現實主義、強制道德。意味著服從他人設立的規則。在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中,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為規則是不可改變的,違反規則會必然導致懲罰。
自律道德:也稱合作道德。通過與其他兒童的持續互動與合作,兒童對規則的看法以及相應的道德觀念也開始改變:規則現在是由我們自己制定的,違反規則也不一定必然受到懲罰,必須考慮到違規者的意圖和應從寬處理的情形。
2.科爾伯格的道德推理階段。
道德兩難;需要個體去考慮對和錯的價值觀的一些假設情境。
①道德的前習俗水平。這階段在形式與內容上,與皮亞杰的他律道德階段十分相似,兒童服從權威人物僅僅是為了避免懲罰在階段二,兒童自身的需要和愿望變得很重要。然而,他們也能意識到其他人的利益。個體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道德判斷。
②道德的習俗水平。兒童依據與同伴的合作來界定道德,就像皮亞杰的自律道德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毫不懷疑地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科爾伯格道德推理理論的階段三和階段四個體在做出道德評判時,會考慮到其他人。
③道德的后習俗水平。處于該水平的人,意識到社會的法律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為決定的,并且僅僅適用于某個特定的社會。法律對于維持社會秩序以及保障生活自由的基本權利來說是必要的。在階段6,個體的道德準則是自我選擇的,建立于正義、人類權利的平等和價值等抽象概念子上。個體根據抽象原則作出道德判斷。
3.對科爾伯格理論的批判。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道德標準,男性道德標準關注個體的權利,而女性道德推理關注個體對他人負有責任。年幼兒童對道德情境進行推理時所采用的方式往往比階段理論中所描述的方式更為成熟、復雜。科爾伯伯格理論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只涉及道德推理,而沒有研究實際的道德行為。
三、兒童在社會性與情緒方面是如何發展的?
1.學期階段的社會情緒發展。首先是與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建立親密關系。然后與其他家庭成員建立關系,再與非親屬關系的成人、同伴建立關系。
在學齡期階段,兒童必須解決主動與內疚的人格問題。
同伴就是同齡的其他兒童。年齡和地位相同的人。
親社會行為是指自愿對他人做出照顧,分享,安慰和合作等行為。
父母的管教方式應主要取決于該行為帶給他人的結果,并且關鍵的實施是一種溫暖的,互動的氛圍中進行。讓兒童多接觸自己所關心他人,不能使兒童采用攻擊性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成人,并為兒童提供可以可被社會接受的替代辦法等成人。
當兒童有出色表現使用積極評價兒童的成人。
單獨游戲是指兒童自己進行的游戲,常常是自己擺弄玩具,與其他兒童玩的游戲無關。
平行游戲是指兒童各自做同樣的游戲,但彼此間很少有互動和影響,
聯合游戲與平行游戲相似,但是兒童節的互動水平有所提高,表現為分享、輪流參與,對于別人做的事情,總體上個月興趣等形式。
合作游戲兒童為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一起參加到活動中,比如要幫助做一個大城堡,每個兒童負責其中的一部分。
游戲鍛煉了兒童的語言、認知和社會技能,并有利于兒童個性的全面發展。
2.小學階段的社會情緒發展。
進入小學時,兒童已經形成了更為復雜的思維動作和社會影響技能。
自我概念是個體感知到的自己的優勢,弱點,能力,態度,價值觀。
自尊是個體對于自己的性格,能力,行為的評價。是指我們怎樣評價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社會比較一個人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以獲取信息和評價自己的能力,態度和行為。
小學階段的社會情緒發展主要就是接納,被同伴接納并歡迎的兒童傾向于更具合作精神,樂于助人,關心別人很少有搗亂和攻擊行為。
提高兒童的接納水平。有強化適宜的社會行為。要樹立榜樣。要指導。
3.中學階段的社會情緒發展。
反思是分析自我和自己的想法的傾向。
同一性發展,進入青春早期的兒童通過思考自己行中正在想什么,以探究自己的一種傾向。
過早閉合是青少年基于父母的選擇,而不是自己的愿望,過早的確立同一性。
同一性迷失是無法發展出一個清晰的方向和自我認識。青少年既沒有擇業意向,也沒有對理想信念的任何承諾,他們在這些方面幾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同一性延緩沒有確定的承諾,在探索不同的職業和理想信念。青少年開始嘗試從事可選的職業,選擇某些理想信念,但是還不能對任何一種做出確切的承諾。
同一性獲得一種鞏固的狀態,反映了自覺的,明確的職業和理想信念的決定。
青春期是個體開始具備繁殖能力的發展階段。
情緒發展,因為他們的身體形象,預期角色以及同伴關系都在發生急劇的變化,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的轉換本身也有可能給學生造成相當大的壓力。
小學高年級兒童普遍存在著與生理、認知和社會發展有關系的情緒。
青春期的問題。包括情緒障礙、霸凌、輟學、濫用藥品和酒精、違法、懷孕的風險、性傳播疾病的風險、性別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