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
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是寫給梵高的情書。它采用了類似《羅生門》的手法,通過諸多旁觀者的描述,展示了梵高的一生。裁剪得當,濃墨重彩地刻畫了梵高生命的最后時光——那是梵高最具光芒的時光。
電影開始于送信,終結于收信,首尾呼應,構成了一段旋轉、勾連、遞進、上升的旋律,極具美學色彩。
阿曼達,一個暴躁、迷茫、對生活沒有向往的鐵匠鋪學徒,受父親所托,借送信的機會去探尋梵高死亡之謎,一路上了解梵高的人生故事,引發了他對人生的重新審視。
是的,如果你沉浸于電影,就會明白:梵高死于自殺還是他殺,根本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梵高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曾經怎樣地活著?他給世界奉獻了什么?
相較于天才的梵高,我更關心光彩不那么明亮的配角。他們是梵高的親人、朋友,站在梵高身后的普通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愛著梵高,堅定地站在梵高的身后,散發著光與熱,溫暖著梵高,關心他、支持他、鞭策他,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離開他,卻用余生懷念他。
在《至愛梵高》里,愛有四重門,每跨過一道門,愛的意義便更加深沉、濃厚,百轉千回,令人心醉神迷。讓我們一一跨過它們,看看能否探尋到愛的終極奧義。
- 1 -
愛就是站你身后,關心你
約瑟夫?盧蘭,蓄著大胡子,穿著筆挺的制服,神情嚴肅而略帶憂傷的郵政局長,是電影里第一個深切關愛梵高的人。
他不相信梵高會自殺。在他眼里,梵高不是藝術天才,也不是精神病人,而是一個正常人,善良、溫和、積極。梵高被高更背叛,精神崩潰,又被幾個壞小孩欺負,進了精神病院,他也不覺得梵高“弱”,反而很“強大”,只是被生活的壓力擊垮了。真是一個悲天憫人的老好人啊!
盧蘭與梵高之間,本來只是簡單的工作關系,盧蘭替梵高送信,兩人因此而熟識。
約瑟夫對梵高的愛,是朋友之愛,也許還帶著幾分父親似的憐愛吧。這正是梵高所缺失的,母親對待梵高是多么冷漠啊?約瑟夫經常邀請梵高到家里做客,妻子也善待梵高——因為加歇醫生一見到盧蘭的兒子,就熱情的夸獎盧蘭夫婦,并表示這是因為梵高的常常提起——這對夫婦的善舉,一定給了梵高極大的心理安慰吧?
約瑟夫的愛,是世俗之愛。他并不理解梵高的藝術追求。在他眼里,梵高不是一個藝術家,而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淳樸的孩子,一個陽光、友好、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
阿爾勒的居民都把梵高當做怪物,集體簽名驅逐他。只有約瑟夫堅定地把梵高當做朋友,關心他。哪怕在梵高去世一年之后,他的關心也沒有隨時間煙消云散,反而更加執著——他急切地想要把梵高遺留下來的信送出去,他把梵高當作正常人,體察他的心境,對兒子說:“兒子,如果你死了,有封信要寄給我,我會想收到。”他急切地想要知道梵高到底是不是會自殺。其實,這一切,與他沒有利益關系,他本可以不關心,不在乎。
世俗的生活往往不免艱辛,物質匱乏,欲求不滿,利益紛爭,人心傾軋,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黑暗面。正是因為有約瑟夫這樣的人,才讓生活變得美好。約瑟夫的愛,是站在梵高的身后,關心他,不求回報。這不正是世俗之愛的最高境界嗎?
- 2-
愛就是站你身后,支持你
在電影中,提奧跟梵高一樣,并沒有正面出場,而是通過其他人的回憶來描述的。但是,他卻又跟梵高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提奧的愛,是親情之愛。出生在一個缺少的愛的家庭,梵高只與弟弟提奧建立了親密關系。母親的冷漠,深深刺痛了梵高。在伯父的畫廊工作,被開除。想要繼承父親的職業當牧師,卻沒有通過考試。經歷了一連串的打擊之后,只有提奧還在身邊支持著梵高。
為了支持梵高的藝術創作,他支付給梵高的錢,足夠買一幢別墅,現在卻只能守著一屋子賣不出去的梵高畫作,一家人清貧度日。
提奧之于梵高的重要性,怎么評說都不為過。甚至可以說:因為提奧?梵高的犧牲,才有文森特?梵高的偉大成就。
特別令人心碎的,是另一個重要卻總是被忽視的人,提奧的妻子。在梵高和提奧相繼去世之后,她依然堅守著梵高的畫作,并且搜集梵高的信件,集結出版。為了向世界展現梵高的價值,不遺余力。
提奧和妻子,向梵高提供了一種更深切的愛:站在梵高的身后,支持他,鼓勵他,哪怕犧牲一切。
- 3 -
愛就是站你身后,規勸你,鞭策你
加歇醫生出場之前,關于他與梵高的關系就疑云四起。
顏料商說他參加了梵高的葬禮,哭得非常傷心——插一個技術性的話題,約瑟夫是梵高在世俗生活上的朋友,顏料商則是梵高從生活向藝術過渡的必要橋梁,提奧是藝術與生活糾纏在一起的兄弟,加歇醫生與梵高的友誼則藝術遠遠大于生活比重,而接下來,瑪格麗特小姐則是完全是靈魂層面的朋友,整部電影逐漸向梵高靈魂深處推進,層次非常清晰——然后取走了梵高的畫作,充抵醫療費用。
旅館的拉烏小姐說他跟梵高關系密切,經常在一起。他家的女管家卻予以否認。
他報告說梵高開槍自殺,而另一名醫生則認為是他殺。
加歇醫生正式出場時,風度翩翩,卻又一臉憂郁。
盡管圍繞他與梵高的關系,充滿了“羅生門”式的證詞。不過,看到最后,當他把珍藏了多年的梵高畫作交付法國政府,我就很自然地相信:他是深愛著梵高的。
我相信事實是這樣:他賞識梵高的藝術天才,一見傾心,關照梵高,連梵高都說,加歇醫生是自己的兄弟。他的賞識、關照,超越了一般朋友的程度,以至于深度地介入了梵高的生活。這個善良的醫生,他試圖調和梵高在藝術上偏執,試圖緩解提奧的壓力,卻引發了梵高更大的壓力,以致于兩人爆發了沖突。
請注意,在沖突之后,梵高氣憤地離開,而加歇醫生則馬上追了上去,可見他對梵高毫無恨意。事后他并不責怪梵高對自己的指責,反而對自己的行為充滿了悔恨。這還不足以證明他是一個高尚的人嗎?
加歇醫生對梵高的調和與規勸,純粹出于對藝術的熱愛。他年輕時也鐘情于藝術,卻被父母逼迫著放棄藝術,走上了醫生的道路。然而,他內心卻依然熱愛著藝術——他結交藝術家,把照顧藝術家的健康視為自己的使命。
梵高的出現,激發了他的藝術熱情。他跟梵高交流,鼓勵梵高作畫,自己也作畫。可惜的是,在梵高的天才面前,他的才能顯得平庸無比。這一定令他無比痛苦吧?他最后交付給法國政府的畫作中,既有梵高的原作,也有自己的臨摹。他在用一生崇拜梵高、模仿梵高、追逐梵高啊。
加歇醫生比任何人都更珍視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這種珍視不帶私利,純粹出于對梵高的欣賞,出于對藝術的熱愛。這種熱愛使他產生強烈的責任感,要去介入到梵高的生活與創作中,對梵高規勸、調和、鞭策。他已經分不清自己與梵高的界限,所以他與梵高吵架,梵高受傷后躺在床上他生氣、傷心,在梵高的葬禮上痛哭。他是不是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另外一個梵高呢?
加歇醫生對梵高的愛,是介入,是鼓勵,是調和,是規勸,是鞭策。愛他,應該介入他,而不只是單單站在身后,說些無關痛癢的話,做些風清云淡的事。愛,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索取,而是奉獻。
- 4 -
愛就是站你身后,遠離你,懷念你
瑪格麗特小姐是加歇醫生的女兒,她對梵高的愛,遠超過男女之愛,蘊含了雙重的疼痛。
第一重疼痛,是與她的父親有關。癡愛畫畫的父親藝術天份不足,“梵高一個星期作的畫,他兩輩子也學不會。”這對于父親當然是一種巨大的痛苦,而瑪格麗特正好見證了這種痛苦。她深切地明白:藝術家天賦非常難得,梵高具備極高的天賦,需要珍惜,不可以被浪費。所以,當父親認為她與梵高的交往妨礙了他的創作,她便開始遠離梵高,逃避梵高。這對梵高是一種打擊,對瑪格麗特又何嘗不是一種痛苦呢?
為了梵高,她愿意承受這種痛苦。
第二重疼痛,則源自于她對梵高的深刻了解。
阿曼達執著于探尋梵高死亡之謎,她說,自殺也好,他殺也好,有什么分別呢?因為“梵高死了,你們來關注他是如何死的,可是你們又有誰關心過他活著的生活?”
她與梵高只有短暫的交往,卻已深入了解梵高的靈魂深處:“他欣賞這些花朵的嬌柔與美麗,甚至欣賞那些細枝粗葉,生命對他來說,沒什么是微不足道低賤粗鄙的,他熱愛所有有生命的事物。”
沒有任何人比她更了解梵高。梵高的死亡,加深了她的疼痛,加深了她的愛。梵高死后,她每天送一束花到梵高的墳地,因為她知道梵高喜歡這些美麗的花。她對梵高的愛,安靜而深沉。
《雙城記》里,卡頓為了愛人而替代情敵從容赴死;《卡薩布蘭卡》里,里克把通往自由世界的飛機票給了愛人;《魂斷藍橋》里瑪拉為了愛人的名聲犧牲自己;《羅馬假日》里喬為了公主的名譽,放棄了成名的良機;《泰坦尼克號》里克杰把生的希望給了露絲,并且鼓勵她勇敢快樂地生活下去,自己沉入冰冷的大西洋海底……偉大的愛情,意味著奉獻,意味著犧牲。他們用自己的犧牲,成全了心愛的人。
瑪格麗特對梵高的愛,并不比以上這些人遜色,甚至更為超越——它不是單純的男女之愛,不求回報,連回應也不要求。而且世人并不知道,也許連梵高也不知道、不理解。她一個人默默地站在梵高背后,寧愿忍受著痛苦而遠離他,在他去世后用一生來懷念他。靈魂之愛,無過于此。
電影里這段話感人至深:瑪格麗特余生一直在父親的莊園度過,梵高為她所作的《彈鋼琴的少女》在她的房間擺放了44年。直至死亡,終生未嫁。
-寫在最后 -
梵高的愛,更熾烈,獻給全世界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這些人對梵高的愛,都值得我們感動。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梵高也深愛著他們。
他向加歇醫生感念盧蘭一家,他每天辛勤作畫、閱讀大部頭書之后還要堅持給弟弟提奧寫信,他毫不猶豫地指出加歇醫生在藝術上的缺陷,指責他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在瑪格列特逃避自己之后也并沒有糾纏,這就是梵高的愛:熾烈,像一團火,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別人的愛是站在背后,梵高的愛是站在面前,坦蕩地奉獻一切,毫無保留。
梵高的愛,不僅僅只針對這些關愛他的親人、朋友,還面向陌生人,面向冷漠對待他的世界。
對于人,他善良。
一個小女孩找梵高畫畫,他馬上把小女孩抱到腿上,手把手地教她,一臉開心。當小女孩的媽媽抱走她,梵高手足無措地說:“她沒有打擾到我……她沒有打擾到我……”語氣溫柔,充滿了哀求的意味。
一只烏鴉停留在他的面包,也能讓他高興地笑。
這段話充分地表現了他對于人世的愛:“也許在我們的靈魂中有一團烈火,但沒有一個人前來取暖。過路人只看見煙囪中冒出的一縷青煙,便接著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聽我說,應該怎么辦呢?難道不應該守護著心中的這團火,保持自己的熱情,耐心等待著有人前來取暖的時刻嗎?”
這不正是約瑟夫?盧蘭所說“梵高一點也不弱,反而很強大”的地方嗎?也正印證了瑪格麗特的話,“他熱愛所有有生命的事物”。
對于藝術,他執著。
他說:“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里面的果汁正在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奮進。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
即便是關于死亡,他也希望通過藝術賦予其神圣的意義:“畫家的一生,選擇死亡,并非難事。我對死亡,一無所知。我對自己說,為什么蒼穹中閃亮的星星,總是那么遙不可及。或許,只有死亡才能到達那浩瀚的星河……”
梵高的生命中,充滿了熾熱的暖意,要獻給別人,獻給這個對他并不太友好的世界。對于梵高來說,愛,承擔了生命的全部意義。
如果說電影《至愛梵高》是創作者、觀眾們寫給梵高的情書,梵高的畫作就是他寫給全世界的情書,用生命寫就,光焰不滅。
“我心蔵瑰寶,燦爛如歌,唯有畫作可為我吟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