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一位岑小姐寫的文章《教師考編,請體面地糟蹋自己》,在朋友圈乃至網絡里熱傳并引發熱議。這文章講的是考編心路歷程,飽含自我情感,引發了考編大軍的集體共鳴。
作者2009年開始考編,考了八年,基本上都是因為細小的分數最終未能“上岸”。8年的考編之路,最終因年齡到了報考的最高年齡限制,不得不和考編說再見。
每年都有很多人考編,但同時也有很多人不知道為什么考編。或許只因父母說考上了編制,工作就穩定了,工資高福利待遇好;或許因為別人說考上了編有面子,一說出去多威風啊……他們不曾想過這工作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嗎?這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嗎?
編內的生活,遠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編內人員,除了工作比較穩定點,真沒那么多讓人羨慕的地方。只要是工作都辛苦。只是有的人選擇吐槽發泄,有的人選擇往肚子里咽。
生活都是你看我好我看你好。用錢鐘書在《圍城》說的話就是“婚姻就是一座圍城,城里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其實,不只是婚姻如此,生活也如此。
只有經歷過后,才能理解,其實我們本身的生活很美好,只是我們硬給它圍了起城墻來。把自己困在里面,張望著外面的世界。
《圍城》是錢鐘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而錢鐘書是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翻譯家,與饒宗頤并稱為“南饒北錢”。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別是在科學地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和有選擇地借鑒外來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圍城》里,錢鐘書提供了很多的反面教材。我們能從其中汲取經驗教訓,明白我們為什么會讓自己走進生活的圍城,以及怎樣拆掉圍城。
一、為什么會走進圍城
很多人,在沒有進圍城之前,日子都過得逍遙自在,無憂無慮。一旦到達了某個年齡段,自我的要求就提高了。而這要求并不是因為自身原因而主動提高的,而是外因被動提高的,人有我也要有的心理作祟,于是,就給生活建立起了圍城,覺得別人的那才叫生活,要啥有啥。覺得自己是城外的人,想要進城里去。進到城里了,擁有別人那樣的生活,又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又想跳出來。
又或者,把生活太理想化了,覺得自己以為的就是自己以為的那樣。當體驗到實際生活時,與理想的甚遠,心理落差產生,覺得自己被生活的假象蒙騙了,掉進了坑里,想要跳出來,又覺得為時已晚。
生活本一樣,只是不同的人,過成了不同的樣子。有的人過成了理想中的樣子,有的人離理想的樣子越來越遠。
二、如何拆掉圍城
人為加上去的圍墻,自然也有拆掉的方法,也只有拆掉,才能不一直困在這圍城里怨天尤人。那該怎么拆掉呢?
1.保持獨立思考能力,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前面說到的岑小姐的文章在網上發出后,有很多網友評論并轉發,其中公務員的沈小姐在看到文章后,立馬鏈接轉發到了朋友圈。“作為過來人,看到這篇文章后心里很是觸動。2014年我沒有通過公務員面試,同時也錯過了教師編制考試。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我白天認真工作,晚上瘋狂地刷著教師編制的題目。期間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有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了什么要如此努力地考一個編制。”
一個如此執著于考編的人,卻不知為何要考編。生活真是會開玩笑。別人的一句話可能就會改變我們的想法,父母的期許、別人的評價、外在的榮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
只有有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才能不被別人左右,才能不人云亦云,去追逐并非自己想要的東西。才不會走進別人覺得好的生活的假象里。
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別人享用,不代表我們自己也享用。就好像《圍城》里的方鴻漸,去了國外留學,父母以為他能光宗耀祖,誰知道他的文憑卻是買來的。別人留學成了博士、教授,他卻成了別人的笑話。一味地跟風,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會虛度光陰,也給生活建起了一座圍城,覺得自己是城外之人,想要進到城里去。
2.關注自身,不與他人相比較
《圍城》里的孫柔嘉,總是拿自己和方鴻漸以前的愛慕者蘇文紈相比較,覺得蘇小姐家境優越,方鴻漸的心思還在蘇小姐那,對方鴻漸經常冷嘲熱諷。對于他們的婚姻,孫柔嘉沒有關注他們自身的問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別人的身上,覺得他們婚姻的不和是由別人造成的。婆家人的為難與娘家人的幫助,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實,只要他們兩個有能力,這些都不是問題,錯的是他們只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要么與別人比較,要么等待家人援助,沒有關注自身的發展,并尋求出路,最后只能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覺得婚姻是一座進來了想出去的圍城。
其實,婚姻也是愛情最好的歸宿。就好像影帝梁家輝,年輕時窮困潦倒,所有人都反對當時身為制片人的江嘉年嫁給他。覺得他們太不般配,可是他們義無反顧地在一起。后來,江嘉年因為生病吃藥導致體態臃腫,一直都沒有瘦下來過。
人們對這一夫妻并不看好,可是,我們總能看到梁家輝無論去哪,都是緊牽著江嘉年的手。“無論什么時候,在我心目中,我都覺得我妻子是最漂亮的”這是梁家輝回答記者的話。
別人怎么說那是別人的事,只要自己心中知道到底是怎樣的就好,沒必要拿別人的生活去衡量自己的生活。
只關注別人的,永遠都是別人孩子聰明乖巧,別人家的飯菜香,別人的生活好。試著多關注自身,我們可以發現,其實自己的也不差。何必硬要給生活加上圍墻,覺得有城內城外之分。
3.發展多元生活
人們為什么反復地執著于考編?為了考編,有的人廢寢忘食,甚至停下工作全力赴考,更有甚者,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不見朋友,不外出。
人們為什么普遍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覺得一旦結了婚,對方就變得婚前婚后兩個樣了?
這是他們把更多的關注點只放在了一件事情上。但生活并不是只有考編,并不是只有婚姻,生活還有其他重要的事情,我們還有親人、朋友,我們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這些在我們的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
生活應該是多元化的,單一枯燥的生活,讓我們不得不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存在什么問題,一目了然。而多元的生活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從而也大大降低了對生活不滿意度,因為一件事帶來的愉悅可以消除掉很多另一件事帶來的不愉快。
孫儷的生活是很多元化的,她日常工作是拍戲,因為育有兩個小孩,她減少了很多的工作量,盡可能地留多一點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閑暇之余,她還會畫畫,寫毛筆字,和鄧超帶著兩孩子一起出去玩。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滿,讓人好生羨慕。
假如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他們能各有自己的工作,各自的朋友圈,并擁有獨立的個人空間,相信他們的婚姻也不至于一地雞毛。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人生,但可以改變人生觀。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心境。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生活尚好,用隨遇而安的心態,去接受生活的周遭,不要無端添上城墻,在城里城外都不得自在,自生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