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六歲的女兒迷上了包餃子。大人們忙著和面拌餡兒的時候,她也在一邊忙著。綠色的彩泥是餡兒,白色的彩泥是面兒。還煞有介事的準備了搟面杖---一根鉛筆。看著她饒有興趣的樣子,我就一點一點的教她怎么包餡兒,怎么捏邊兒。忙活了快十分鐘,女兒的第一個餃子終于包成了!再來看她,臉蛋上粘了一層面粉,額頭也滲出了細密的汗珠。而那個被揉捏了半天的餃子則被放到了盤子上到處去炫耀。
在大家都圍著這個餃子鼓掌夸贊的時候,我逗她說:這個餃子怎么長得像豬耳朵一樣啊!扁扁的!話音未落,突然覺得同樣的話似曾聽過。恍惚中,時間倒退了三十年……
“這個餃子怎么長得像豬耳朵啊?”是爺爺的聲音!我靠在爺爺的腿上,氣呼呼的不服氣。“哪里像豬耳朵了!這是我包的第一個餃子,多漂亮啊!”一邊說一邊又拿起了面皮準備再包一個。嘴上雖然不承認,心里卻覺得那餃子真像一個豬耳朵。爺爺說:“好,好,我的好孫女會干活了!來,爺爺教你,一定包出個最漂亮的餃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我,大家一起開心的笑,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出現。而我也慢慢學會了包餃子、擦玻璃、給爺爺捶背……可是隨著爺爺奶奶的相繼離世,童年的笑聲好像就那樣封存在了記憶里。
“媽媽!你看這個餃子還像豬耳朵嗎?”女兒的話把我從回憶中拉了回來。這次的餃子漂亮多了。小小的她認認真真的包著彩泥餃子,一邊包嘴里還嘟囔著:我得快點學會,學會以后還得教小弟包呢!看著她的餃子越包越多,越包越精致。跟我包的餃子幾乎一模一樣。而我包的餃子跟爺爺包的餃子也是一模一樣!爺爺去世二十四年了,曾經的小孫女也已為人母。看著眼前開心大笑的一家人,童年的場景似乎再現了。原來笑聲一直都在,就像那個扁扁的豬耳朵一樣的餃子。不經意的連接起過去和現在,連接起幾代人的歡樂。
中國人素來都是以孝為先。弟子規上說過:“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涼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褥。其實,這段話也可以這樣理解,那就是陪伴。一個家,最溫暖的時刻不就是全家人圍在一起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說到只有自己家人才懂的笑點時,彼此眼神交匯,開懷大笑的那一刻嗎?
孝道,并非什么大道理,大篇章,說白了,無非是我們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點滴之間,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行,皆有所體現。
子曰:孝者,色難也。意思是,在父母面前,始終和顏悅色很難。“色難”難在何處?難在一顆恭敬的心,難在一個謙和的態度。于是“色悅”成了衡量一個人孝心的道德標尺。如今,獨生子女的一代已經長大,從小被獨寵的“特殊經歷”讓“色悅”變的更加艱難。其實,“孝道”很簡單。經常對長輩微笑,敬重地對待他們,不嫌棄,不抱怨,想發脾氣時克制一下,每天給父母一個“好臉色”。最關鍵的是心懷感恩之情,多想想長輩們的付出和哺育之恩。真心愛父母,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你怎樣對父母,子女也將怎樣對你。孝道的傳承不是講大道理,更不是每年重陽節給父母洗的那一次腳。點滴之間,言傳身教。
那個像豬耳朵一樣的餃子,靜靜的躺在那里。也許再過三十年還會有一只“豬耳朵”誕生。也許到那時候,一家人依舊會圍在一起調侃,依舊會有一個不服氣的小女孩。依舊會有笑聲繞梁……而這些,就叫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