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財說
曾經的網紅產品隔離險當前正陸續下架進行升級完善。
由爆紅到口誅筆伐,隔離險理賠環節被層層加碼,引發險企和消費者博弈。復星聯合健康保險、眾安保險等險企深陷輿論漩渦。
復星聯合健康保險背靠復星集團,成立5年,剛于2021年實現扭虧為盈,但今年一季度又回歸到虧損境地,一個季度的虧損額就趕超往年全年水平,持續盈利能力仍需繼續扎實。與此同時,其償付能力亦下滑,尤其1季度核心償付能力更是直逼監管警戒線,降至61.83%。
消費者隔離險 理賠體驗——“雞肋”
近日,被架上火烤的是復星聯合健康保險旗下的一款名為“復星聯合愛無憂意外傷害保險”的隔離險產品。
顧名思義,隔離險即保險公司針對新冠疫情研發,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被隔離,可以申請一定賠償的保險產品。市面上常見的“隔離險”都是一年期以內的意外險附加一定的隔離責任。
復星聯合健康保險開發承保的這款產品就是涵蓋新冠責任的意外險,這款產品重頭戲是“居家也能賠”。
公開資料顯示,復星聯合愛無憂意外傷害保險最初于2020年上市,彼時條款約定新冠肺炎醫學隔離津貼100元/天,最高30天;確診新冠肺炎身故保障最高50萬元。
2021年隔離津貼范圍擴大到強制隔離程度,津貼200元/天,最高30天。將新冠肺炎病癥進一步劃分為2個等級,輕型或普通型賠付確診津貼1000元,重型或危重型賠付3000元。
因其具有保費低、“剛需”特點,隔離險一度銷售火爆成為網紅險。以復星聯合愛無憂意外傷害保險為例,其升級前后價格都不足百元。
然而產品當初銷售有多火爆,如今理賠就有多辛酸。
隨著上海、北京疫情點面多發,被隔離人員基數也在擴大,這款隔離險產生的矛盾急劇上升。
近日不少消費者在黑貓平臺投訴,復星聯合健康保險摳字眼理賠,面對同類人群,不同時間理賠,申請材料竟然要求不一致,被指理賠標準不透明。
有不少上海消費者反映,自己所住小區不斷有新增確診病例,導致被強制要求居家隔離,而保險公司客服卻以其小區為低風險地區為由拒絕理賠。
受疫情嚴重影響的上海并未將小區按高、中、低風險來劃分,而以“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來劃分等級。
復星聯合健康保險摳字眼理賠,被不少消費者調侃像在做閱讀理解。
而公司與消費者對于“密接”“次密接”“居家隔離”理解有分歧也是導致投訴多發的原因。
有投保人反應,申請理賠過程中,該公司理賠標準一再變動。
部分消費者反映,同一份保險產品,被保人情況相似,強制隔離材料包含元素相同,不同時間申請,有的成功申請到賠付,有的卻被要求繼續提供其他證明材料。
甚至有投訴者反映,公司不認可隨身辦開具的居家健康監測證明。
有業內人士表示,前期保險公司對疫情風險認識不夠,產品存在設計缺陷。疫情反復下,隔離成為較為普遍現象后,暴露的風險敞口變大,險企在面臨高額賠付時,收緊理賠口徑是應激反應。
從行業來看,隔離險作為新冠疫情催生下的產物,最初在中小型保險公司流行,后擴大至大型保險公司。眾安保險、眾惠相互、中國人保、泰康保險等均有新冠隔離險銷售。
顯然,理賠難也并非個例,僅黑貓投訴平臺關于隔離險的投訴就達3000多條,涉及多個大中型公司。再結合上海高院針對隔離險理賠問題專門做出回應,2月銀保監會出臺《關于規范“隔離”津貼保險業務經營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從側面也不難看出,理賠形勢嚴峻。
在監管趨嚴、投訴激增、賠付率上升形勢下,不少公司隔離險于3月中旬經歷了一波下架潮。
不過,僅半月不到一些經過升級改版的隔離險于3月底又重新上架,這次產品對賠付標準做了更嚴格限制。
可見,險企對保費不足百元的隔離險寄予厚望,有業內人士表示,盡管隔離險保費較小,且面臨高賠付風險,但在保險不好賣的今天或許可以為險企其他重疾險產品導流。
不過在保險公司提高賠付門檻,有了眾多消費者“理賠難”的前車之鑒,此前隔離險火爆行情還能否復刻有待考察。
核心償付能力直逼監管紅線
復星聯合健康保險的背后是醫藥龍頭企業并擅長資本運作的復星集團,不過其并不是復星集團保險條線的唯一,復星集團2007年起斥資4.69億元收購永安財險14.6%股份,這是復星集團首次涉足保險業。
2012年后,復星集團及其旗下子公司通過發起設立、并購、參股等方式,入股保險公司多達9家,投資金額合計人民幣高達330億元。
到2016年,復星集團已經擁攬財險、壽險、再保險、特殊險、健康險等資質,以保險為核心的綜合性金融機構的雛形顯現。
其中復星聯合健康保險主營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業務。
2022年公司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1.0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75%。凈利潤虧損0.79億元,而上年同期這一指標為盈利0.2億元。
公司“迎合”行業大勢,投資端遇冷,總資產收益率為-1.09%,凈資產收益率為-8.51%,投資收益率為1.2%,綜合投資收益率為0.61%。
1季度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3.6%,環比上季度同比下降32.1個百分點;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61.83%,環比大幅下滑81.02個百分點,直逼監管紅線。
根據報告來看,第2季度公司償付能力恐將繼續下滑。
雖說一季度受償二代影響,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較上季度均有較大程度下滑,但核心償付能力下滑直逼警戒線的還是較為少見。
公司核心償付能力下滑其實早有預兆。
2021年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55.7%,較2020年同比上漲5.57個百分點;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42.85%,較2020年同比下滑7.28個百分點。
彼時報告解釋稱,公司償付能力變動主要是受發行次級債和業務發展等綜合因素影響。
根據銀保監會統計的2021年末保險行業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2.1%,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19.7%,人身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22.5%。
然而,對標行業償付能力不難發現,復星聯合健康保險償付能力尤為羸弱,遠未達平均水平。未來如何增資“補血”,是公司面臨的重大命題之一。
從公司經營方面來講,成立5年的復星聯合健康保險在2021年迎來了轉折,年度凈利首次實現扭虧為盈。
2017年-2020年公司分別虧損0.45億元、0.87億元、0.39億元、0.74億元。
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32.42億元,同比增長47.97%;實現凈利0.2億元。
報告期,保費規模增長帶動營收增長,由于退保金、賠付支出和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擴大以及大比例增加的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影響營業支出同比增長41.97%,疊加營業外收入增加和所得稅費用減少影響,凈利實現扭虧為盈。
同期,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7.14億元,同比增長51.34%。
從險種來看,公司以個險為主。長期健康保險貢獻保費占比74.93%達27.83億元,較2020年同比增長62.56%。
意外傷害保險保費由2020年0.34億元增長至2.23億元。
躉交保費較2020年同比增長65.52%達12.48億元;期交保費較2020年同比增長46%達24.66億元。其中,首年新單保費同比增長15.07%,續期保費同比增長70.3%。
2021年公司賠付支出同比擴大超5成。其中,原保險合同賠款支出較2020年增長41.97%,死傷醫療給付同比增長106.67%。
從險種來看,個險領域大進大出。個險健康保險賠付支出較2020年超9成;意外傷害保險賠付支出同比擴大6倍。
從銷售渠道來看,去年保費收入居前5的的保險產品主要銷售渠道為銀行代理和專業中介渠道,總計實現保費17.56億元。
依靠外部銷售渠道,手續費及傭金支出自然水漲船高,同比增長超4成。具體來看,手續費支出較2020年同比增長46.84%達10.44億元,傭金支出同比增長19.61%至0.6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