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個話題,我想拆解兩個關鍵詞,“快樂”和“普通人”,來談談我的理解。
說到快樂,最近讀到一本書,叫《被討厭的勇氣》,談的是阿德勒人生哲學。里面有一句印象深刻的話,“一切煩惱源于人際關系”。
我能理解這句話,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被不同的人包圍,小到家庭,大到朋友,同事,領導,多多少少我們會受到人際關系而帶來的問題和情緒。
但“一切”這個詞似乎太絕對了,難道脫離了人際關系我們就變得快樂了嗎?如果把我一個人扔到宇宙里,孤獨成了常態,那生活又有什么意義?
而阿德勒哲學告訴我,“孤獨并不是一個人才叫孤獨,而是與社會的共同體疏遠才會覺得孤獨。如果生活在荒島,想到遠處的某人,孤獨依然會存在”。
孤獨是主觀的臆造,而不是客觀的存在。那么,如果人際關系會帶來煩惱,那我們難道不與人交往了嗎?
那我們該如何變得快樂呢?
阿德勒哲學說,“快樂基于一種對價值的轉換”。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閑聊,一個男孩說:“最近找工作不太順利,我覺得自己各方面條件都還可以,我的身高才1米6,不知道面試官是不是覺得我矮的緣故。如果我的身高再長10公分,一切可能會不一樣,從高中開始就沒長高過,其實一直挺煩惱的”。
一個女孩說,“我覺得你看起來給人一種很容易交往的感覺呀!那些看起來高大威猛的反而給人一種距離感。這樣說起來,我覺得你的身高反而是你的優勢?!?/p>
我從那句“看起來給人很容易交往的感覺”中得到啟發,原來我們無法改變客觀的事實,但可以改變主觀的解釋。
在阿德勒哲學里,提到一個詞叫“劣等性”。就像985,211是公認的名校,那些沒考上名校因學歷而煩惱的人比比皆是。
再回過頭來想,難道985和211的標簽就完全代表一個人的價值嗎?那些普通院校沒有被列入到211或985,或許被認為是劣等性。
但問題在于我們如何看待普通院校以及賦予了什么樣的價值。普通院校其實并不是客觀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觀上的“自卑感”
如果我們可以任意的改變主觀的解釋,那我們就有了可以選擇的權利,比如選擇快樂。
可是,有些人為什么會選擇不快樂呢?
阿德勒說,“人作為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而有了普遍的追求欲望,這叫“追求優越性”。
小孩蹣跚學步到學習語言再到成年的奮斗,都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擺脫無力狀態下而進步的。
這種進步帶來的不僅僅是內心的自我肯定以及自身價值的認可,還會帶來外界的物質財富和被肯定的驅動力。
人類的文明也是從這種無力的狀態中不斷追求改變和進步而積累起來的。
而那些害怕向前邁進或者不想努力,不愿改變自己,脫離舒適圈,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的人,無法真正感受到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快樂。
阿德勒說,“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感或者負面的價值”。
正因如此,我們才看到這個世界上不同的正能量,因為健全的姿態是通過努力彌補自己缺失的狀態,比如為家庭服務,努力工作,刻意練習等等。
那么,如果人一直在追求,如何去體會當下的幸福呢?
而我對于普通人的理解是,首先要承認自己是一個普通人。健全的姿態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在同一個時空和地平線上,總有人走的比你快或者是比你慢。人生不是一場與他人的比賽,沒有必要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或者低人一截,而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我覺得,我們給“普通”賦予了什么樣的意義,就決定了我們會過一個什么樣的生活,而快樂不是別人賦予的,是我們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