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提到了燒書,有友人覺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是人的良師益友,為什么就不要了呢,
除了前面提到的斷舍離,還有其它因素。
在我身邊有讀書牛人,有一年讀600本書的,可以在理論上總結歸納;
也有幾乎不讀書的人,看了半小時的《道德經》,卻講得比明師還要深,
也有買了好多書,多數只看了前面幾頁,
而我屬于需要什么,買什么,一買就是一個類型,一看就要把它看‘透’。
閱讀,有幾個層面:
一,基礎的認知,比如孩子學習階段所采用的課本
二,基本的行業知識,比如某專業技術的書籍,
三,常識性的道理,比如不給他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煩,不要以為是個人都懂常識,不是的,要不也不會有‘知常曰明’一說,多數人終其一生也只是知道部分常識,許多道理不知道,很正常。
四,無用之用,比如人性類、哲學類的書籍
五,不思而知,不用閱讀,自然知道,
多數人,把行業內的知識了解得較為全面,已經很難得,對常識性的道理,可能也只是知道一些,但還差得很遠,我也不例外,
而對于第四類無用而用方面的閱讀,關注哲學、關注個人成長,關注身心靈的人會接觸得多些,
當然,這幾個層面,在每個人身上占的比重不同,
許多人,畢業后,已經很少再增加閱讀的量,認知也停留在二十來歲,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增長了,方法增多了,但思維模式仍沒有絲毫的改變,
所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看的是思維模式,看的是態度,
成人后,擁有閱讀習慣,則可以通過對人性的了解,通過對常識性內容的全面了解,再加上自己的經驗,而改變思維模式,從而進一步積累專業知識,再加上行動力,則可改命。
由于我上學時受西方思想影響較重,對中國傳統的這些文言,也看得似懂非懂,基本上找到的也多數是西方的書籍,看了這些后,多數的核心就一句話,有的只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幾個字,
而這幾個字,足以提醒我去行動,不需要用一本書,講一堆道理,例很多案例,只是為了證明那幾個字的重要性。
讀書,在精不在多,關鍵在是否行動。
半部論語治天下,也是要做出來的。
當然根據某個階段的需要,還是需要擴充知識面,因為不行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理上不通。
咱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是要保留,溫故而知新,且依法而行,
感謝大家
我是江瑞,
完善自身,幫助他人,用智慧點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