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唐山大地震》改編自加拿大華裔女作家張翎的中篇小說《余震》,它以一個普通家庭普通人生存的苦痛與決擇,揭開的是天災后殘酷的現實和人們心靈的傷痛,揭示的是關于災難和死亡、生命和活著的命題。
1976年,持續23秒的一次地震,唐山24萬人的生命瞬間消逝。而在方登(張靜初飾)家,父親為救母親而逝。
地震發生后,她與弟弟二人被同一石板壓住,救援人員一遍又一遍地詢問“救哪一個”?母親在經歷撕心裂肺地哭喊“兩個都救”后,終于不得不說出了“救弟弟”。而方登卻奇跡生還,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養。
其實,自從母親說出“救弟弟”開始,相信很多人的情感就和方登系在了一起――那一刻,你一定和她一樣,有窒息的難過和傷感,那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對她幼小心靈的傷害是巨大的。
我每次看影片中方登的眼神,總是在心里默默地把她當作一個走丟的孩子,她找不到家,找不到親人。她固執執拗地認為是家人故意把她丟掉了。
她在別處艱難而倔強地生活著,她無法原諒母親當時的選擇,兒時的疑惑絕望從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
她早戀、退學、未婚生子,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此時自己的感情,只是感覺無盡的心酸――她在虐待自己,也在懲罰別人。
直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多年后同樣的疼痛,令已遠在加拿大的方登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抗震救災路。她的弟弟方達也在第一時間趕赴汶川。
救援中,那個邊哭喊著大罵“老天爺你個王八蛋”邊要求割掉女兒雙腿的母親極大地震驚了方登,她不知道,將來那個女孩是否會為此一生記恨母親,但那個時刻她感受到的,應當是同為母親撕心裂肺的共鳴吧,她也仿佛瞬間明白自己母親當年的無奈和痛苦。
她同樣在救援過程中聽到了同胞弟弟與別人的一番對白,“你知道我媽這么多年咋兒過來的?心碎得跟渣兒一樣,守著廢墟過日子......”那是32年來她第一次聽到有關母親和家的消息。
是地震讓她們這個家四分五裂,恰恰又是地震,把這個家,把最親的人,重新拉扯到一起。
當她終于推開家門,母親在門里,自己在門外,這也是她在開啟自己的心靈之門。
當她看到32年前地震當晚自己想吃而沒有吃到的西紅柿時,當母親因為當年那句“救弟弟”而跪下向她道歉時,當看到自己的“墓地”里母親給自己每一年備下的課本和書包時,當知道母親執意要留在那個已成為廢墟的城市中那個破舊的家里,怕丈夫和女兒找不到“回家”的路時,當聽到母親說“如果我自己過得花紅柳綠的,就更對不起你了”時,32年來縈繞在腦海里夢里、所有關于被丟棄的不知所措和痛苦,都在傾刻瓦解。
她終于不能自已……
那一刻,你一定再次和她一樣,有窒息的難過和傷感,還有自責,有悔恨,有對母親的理解和愛。
她終于知道,自己其實從未走遠,一直在家人心間。
作為一部記錄一份苦難的回憶,《唐山大地震》所闡發的主題不只是關于災難和死亡的命題,更是關于生命和活著的命題。
“沒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沒了”,這話時常在母親嘴里掛著,其實,更是烙在了她的心里。建筑的廢墟坍塌了,三年五年可以重建,心靈的廢墟一旦形成,終其一生都難以修復。
地震只是故事的宏大背景,導演真正想表現的,是災后心靈的重建,是災后維系著中國人的信仰和親情。方登一家只是這份苦難中的一個小小切口,地震中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地震后人們的艱難與生存,才是我們真正要認真思考的。
影片每看一次,我總會更多想一次,影片中的“母親”李元妮到底該如何活著?因為自己的命是丈夫給的,因為女兒的命是自己放棄的,所以,她背負了一生的債。她不愿意離開那破爛的家,她不愿意住更好的房子過更舒適的日子,有喜歡她的人她也斷定不會再嫁,她自此一生都在懲罰自己。但是如果丈夫地下有知,他會希望她過這樣的日子嗎?正是因為深深的愛,他才會在生死關頭舍生為她,他一定希望她活著,希望她為他、也為自己幸福地活著,把他的幸福也要活出來。
記得一位唐山女孩曾經終日苦痛,直到她聽到一位唐山老者親口對她說:姑娘啊,死的人死了,活的人就更得使勁兒活著啊。她頓時醒悟!地震是生活的一個磨難,心靈的地震才是真正需要面對的。生活會有萬種經歷,生老病死,妻離子散,或是歡樂團圓,然而能面對這一切的,只有強大的心靈,對生活的親歷與悅納。
記得曾在《媽媽咪呀》的舞臺上看到過一位美麗的姑娘廖智,作為教師的她,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與雙腿,丈夫在震后離開了她。她選擇堅強地生活著。她聲音甜美地演唱了一曲《櫻花草》,后來,她參加了很多舞蹈大賽,舞蹈結束后,她常常一邊喘氣一邊說,“我們的淚已經流干,我們應該迎著太陽前進,活著就應該活得更好”。那生命的震憾常常讓我感慨生命的渺小又偉大。
影片最后一幕,藍天白云之下、碧水方碑之邊,一位老者從唐山地震紀念碑前緩緩走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響起,這個幾乎闔家喪生的老人面容平靜地看著紀念碑上的名字,說“過幾天再來看你們”,然后平靜騎車離開。我曾經想,每次走過,那種心痛會伴隨他一生。但現在終于明白,一切山崩地裂、撕心裂肺的慘劇,終于得以這樣寧靜溫柔的方式紀念——他終于可以活在正常的情緒里,這才是人性的歸屬。
不畏過去,不懼將來。不忘過去,但也要追求未來,雖然一定很難,一定很痛,但我想,這或許是對苦難的最好回答和對生命的最好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