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參加一位英國老師的工作坊第一次接觸冥想,完成了100天練習,之后就斷斷續續了,這讓我意識到100天根本不足以養成一個習慣,更不用說很多關于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的宣傳了。
2017年5月開始跟隨杰克康菲爾德的課程《每日正念》進行40天的練習,有導語,課程結束后,每隔一段時間也會重頭再來一遍。和一個朋友交流練習的體會,發現確實是有些變化,比如心會比較容易靜下來、對自己的情緒、念頭也有了更多的覺察。
偶然的機會聽到關于冥想的TED演講,提及長期的冥想會改變大腦的結構,給人帶來很多的改變。也聽說長期的冥想會更好地與自己連接、打開本自具足的智慧。據說喬布斯年輕時就迷戀禪修,后來也有冥想的習慣,他有很強的直覺,很多重要的商業決策都不是靠理性分析的結果而是靠自己的直覺......
自己是在一種懵懵懂懂的狀態下開始的,那時并不知道為什么,只是好奇。這些年雖沒有堅持的特別好,但也時常伴隨自己左右。而生活中冥想不斷在被提及似乎總在提醒自己這是一個與自己有關的話題,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領域。
禪修、正念、冥想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區別呢?(引用文獻)
“禪修Madetaion,印度語意思是“心靈的培育”,就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修行道路,使無論是過出家生活的人,還是過在家生活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逐漸減少煩惱的困擾和貪欲、嗔恚、愚癡的束縛;逐漸讓心靈凈化及得解脫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覺悟解脫的方向前進。任何一個發心修習的人,都能從這些平實的修習中,逐漸體會到極有意義、極具價值的覺悟真理。”
“正念Mindfulness,最初源于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有時正念也被稱為“觀禪”或“內觀禪”(Vipassanā),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
“冥想,也常常被翻譯為Meditation,“止禪”,是讓我們腦子中紛擾的念頭安靜下來,集中注意力在某一項東西或事情上,深度地體會和觀察自己的內心,從中獲取洞察,獲取對內心規律的認識,獲取那些關于內心的真相。
“冥想和正念是兩種不同的禪修方式,即止禪和觀禪。冥想強調注意力維持,旨在從意識上引發放松狀態;而正念側重監控注意,提升自我覺察,強調不評判的接納。這種覺察力和注意力離不開每天規律地正念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