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北國春遲
1983年的春天,北國小城仍被料峭寒意籠罩,冷風像冰刀般割著行人的臉頰。文化館內,后臺的幕布散發著陳舊的氣息,我站在幕布之后,目光透過縫隙,緊緊追隨著舞臺上的身影。
舞臺上,楊虹身著一襲紅色舞裙,旋轉、跳躍,每一個動作都像是在訴說著青春的故事。她的臉上洋溢著靈動的光彩,汗珠在燈光下閃爍,宛如鉆石般耀眼。當她完成最后一個高難度大跳落地時,發髻上的絹花掙脫束縛,悠悠飄落,恰好落在我的腳邊。
“同志,能幫個忙嗎?”她提著裙擺,急匆匆地跑了過來,呼吸略顯急促,鬢角的汗珠順著白皙的臉頰滑落。我彎腰撿起那朵褪色的絹花,指尖觸碰到她掌心的瞬間,一股熱流從指尖傳遍全身,仿佛有電流通過,我的心也隨之猛地一顫。
那年,我二十八歲,在文化館擔任宣傳干事,每天與文字、海報打交道,生活平淡而安穩。而她,剛滿十八歲,像一朵初綻的花朵,帶著清新與朝氣,成為了文工團新來的舞蹈演員。從那之后,我們常在排練廳后門的長椅上聊天。
她總是愛把練功鞋上的緞帶纏在手指上繞圈,一邊繞,一邊興致勃勃地跟我分享她對舞蹈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她的眼睛亮晶晶的,仿佛藏著漫天星辰。松花江解凍那天,陽光溫柔地灑在江面上,冰面漸漸融化,發出清脆的聲響。她興奮地跑到江邊,踮起腳尖,小心翼翼地把冰凌掛在我的耳垂上,笑著說:“這是北國春天特有的耳墜。”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盛開的花朵,那一刻,我心中的某個角落被悄然觸動。
收到深圳調令那晚,我和她來到火車站。昏黃的頂燈將她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像是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綠皮火車發出沉悶的鳴笛聲,像是在宣告著離別。她突然抓住我的衣襟,眼中閃爍著淚光,卻又帶著堅定:“趙老師,等特區建好了,我接你去看海?!边@句話混著火車噴出的煤煙味,飄散在月臺上,成了我們之間最后的盟誓。
楊虹出發前夜,我們偷偷來到鍋爐房,用偷來的熱水泡了一壺茉莉花茶。熱氣騰騰的茶香彌漫在狹小的空間里,她將練功鞋上的銀鈴拆下一只,鄭重地塞給我:“聽說深圳有條蛇口,要是迷路了就搖這個?!彼难凵窭餄M是不舍和牽掛,我接過銀鈴,緊緊地握在手中,仿佛握住了我們之間的情誼。后來我才知道,蛇口工業區推平了整片灘涂,她當年眺望的海岸線早已變成了繁忙的集裝箱碼頭。
第二章:玻璃幕墻
自楊虹去了深圳,她的來信便成了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每一封信都帶著咸濕的海風味,仿佛能將我帶到那座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南方城市。她在信中說,深南大道像條金鱗巨蟒,蜿蜒在城市之中,招商局的玻璃幕墻巨大而明亮,能照出七個太陽。我想象著那畫面,心中滿是對她生活的好奇與向往。
1985年秋天,她的來信有了新的變化。信紙邊角開始出現咖啡漬,那是她忙碌生活的痕跡。落款也從“宣傳科接線員”變成了“進出口部業務員”,她在一步步向著自己的夢想靠近。
元旦那天,我接到了她的長途電話。電話那頭背景音嘈雜,此起彼伏的粵語讓我有些恍惚?!袄馅w!我今天簽了二十萬美元的訂單!”她的聲音里滿是興奮,像是摻著香檳氣泡,“港商送的金筆,筆帽上鑲著藍寶石......”我一邊聽著,一邊摸著文化館新配的鉛字打字機,心中五味雜陳。這時,電話那頭有人用粵語喊“楊小姐”,她匆匆掛斷前說了句“保重身體”,那語氣像在念公文結尾的格式用語。
1987年夏天,我在《南方日報》的角落看到了她的名字。照片里的她穿著墊肩西裝,英姿颯爽,正在和外商握手。報道說這位年輕的女主管剛促成深港合資的電子廠項目,我注意到她無名指上戴著一枚陌生的翡翠戒指,心中不禁泛起一絲酸澀。
某次通話中,背景突然傳來玻璃碎裂聲?!皼]事,周先生送的水晶煙灰缸?!彼p描淡寫地帶過。后來從深圳回來的采購員老張說,那個港商周啟明有輛掛著黑牌的平治車,后視鏡上永遠掛著玉貔貅。我想象著楊虹和周啟明在一起的畫面,心中有些擔憂,卻又無能為力。我深知,她在深圳的生活充滿了未知和挑戰,而我只能在遙遠的北方默默為她祝福。
第三章:參數陷阱
1988年驚蟄那日,天氣還有些微涼。我在文化館檔案室整理文藝匯演錄像帶,周圍堆滿了陳舊的錄像帶和資料,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霉味。突然,電話鈴聲打破了寂靜,我拿起聽筒,聽到了楊虹的聲音,那聲音裹挾著電流雜音,顯得有些遙遠和急切:“老趙,我需要你幫忙查個資料。”我握著聽筒的手瞬間沁出冷汗,心中涌起一股不安。
在長達三十七分鐘的越洋電話里,她第一次向我說起香港啟德機場的暴雨,那傾盆而下的雨水仿佛也澆在了我的心頭。她還說起那些深夜在羅湖口岸徘徊的皮包客,語氣中滿是疲憊與無奈。最后她壓低聲音:“周啟明給的電子元件參數有問題,現在整條生產線都...”窗外春雷乍響,震碎了后半句話,也震得我的心七上八下。
我深知此事的嚴重性,連夜翻遍機械工程學報,在堆積如山的資料中尋找著關鍵信息。泛黃的書頁在我指尖翻動,陳舊的油墨味撲鼻而來。終于,在1984年第三期找到了關鍵數據。當傳真機吐出深圳圖紙那刻,我仿佛看見十二年前那個扎著紅綢帶的姑娘,正站在蛇口工業區的斷頭路上搖搖欲墜,我必須幫她。
傳真件背面有串神秘數字,我憑借著文化館工作中積累的密碼知識,用密碼本破譯出“圖紙已調包”的警告。三周后《羊城晚報》報道,深圳某電子廠因元件爆炸引發大火,配圖中焦黑的車間墻上,隱約可見楊虹獲獎時的集體照。我看著報紙,心中滿是對楊虹的擔憂,不知道她在這場事故中是否安好。我急切地想要聯系她,卻又不知從何說起,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禱她平安無事。
第四章:褪色絹花
楊虹的辭職信夾在1990年的賀年卡里,隨著信件一同寄來的,還有她這些年在深圳的酸甜苦辣。信紙是印著燙金玫瑰的舶來品,精致而昂貴,卻也透著一絲陌生。她說用全部積蓄盤下華強北的檔口時,才發現當年周啟明送的翡翠戒指是染色玻璃,那一刻,她的世界仿佛崩塌又重建。
我站在文化館新裝的磁卡電話前,聽著她沙啞的笑聲:“老趙,我現在會分辨真假了?!北尘耙衾飩鱽泶似鸨朔幕浾Z報價聲,像是某種新型的摩爾斯電碼,訴說著她在商海中的拼搏。那年冬天特別冷,松花江封凍前最后的漣漪里,映出我兩鬢的星霜。歲月在我身上留下了痕跡,而楊虹也在深圳歷經了無數的風雨。
楊虹寄來張模糊的傳真照片,她站在“虹鷗電子”的招牌下,身后堆滿墨綠色電路板。她的眼神中透著堅定與自信,我注意到她左手無名指空蕩蕩的,腕上卻多了塊精工表。隨信附著的報價單上,有個被反復涂抹的名字。我用顯影藥水處理后顯出“陳永浩”三字——正是后來出現在她身側的年輕秘書。檔案顯示此人是深圳大學首屆MBA畢業生,畢業論文寫的是《商業情報逆向工程》。我不禁猜測,這個陳永浩會給楊虹的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
我想象著楊虹在華強北檔口忙碌的身影,她在那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地方,獨自面對一切。或許她會在深夜里疲憊地坐在堆滿貨物的倉庫里,回憶起我們曾經在小城的時光;或許她會在成功談成一筆生意后,心中涌起一絲孤獨。而我,只能通過這些信件和照片,感受她生活的點滴。
第五章:咸澀重逢
1992年深秋,我終于有機會隨文化交流團南下深圳。這座城市早已今非昔比,高樓大廈林立,車水馬龍。站在國貿大廈旋轉餐廳,我俯瞰著這座繁華的城市,心中感慨萬千。這時,我看見楊虹穿著寶姿套裝從奔馳車下來,身后跟著穿花襯衫的年輕秘書。她的舉手投足間都透著成熟與干練,和當年那個青澀的舞蹈演員判若兩人。
她接過文件時露出的鉑金手鏈,和當年文工團的銀色腳鈴驚人相似,那一瞬間,過去的回憶如潮水般涌上心頭?!斑@是小陳,我先生。”她介紹身邊港商模樣的男人時,眼睛望著我身后滾動的電子匯率屏。水晶吊燈在她眼角投下細碎的光斑,讓我想起松花江冰面上炸裂的蛛網。
深夜她開車送我回酒店,車內彌漫著陌生的檀香?!爱斈暌皇悄阏业侥欠輰W報...”她突然在濱海大道急剎,海風卷著咸腥撲進車窗,“我現在應該躺在梧桐山公墓?!彼穆曇衾飵е唤z后怕,也有著對過去的感激。我摸著公文包里泛黃的文藝匯演節目單,聽見浪濤在防波堤上撞得粉碎,心中也是波瀾起伏。副駕儲物箱里,那朵褪色的絹花正在黑暗中靜靜綻放,見證著我們曾經的故事。
在蛇口工業區博物館,我看到1988年事故調查報告的影印件。結案原因寫著“技術參數誤讀”,但泛黃的附件照片里,周啟明正與某領導秘書在卡拉OK包廂碰杯,背景電子鐘顯示的時間正是爆炸發生前兩小時。我看著這些資料,心中對當年的事故有了更深的懷疑,也為楊虹的遭遇感到不平。我想,楊虹這些年在深圳一定經歷了太多的艱辛和委屈,那些不為人知的過往,或許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尾聲:千禧年回響
2001年深港通道通車典禮上,我坐在電視機前,在直播畫面里瞥見貴賓席的楊虹。她頸間戴著蛇口工人贈送的牡蠣殼項鏈,那是她在深圳奮斗的見證。她正與身旁的外商交談,舉手投足間充滿了自信與從容。當鏡頭掃過她無名指上的鈦金戒指時,我關掉電視,從鐵盒里取出那只生銹的銀鈴。
窗外飄著世紀之交的初雪,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歲月。文化館正在拆除老舊的播音塔,拆遷隊在排練廳地基下挖出個鐵皮盒,里面裝著1983年文藝匯演的節目單,還有張泛黃的深圳地圖——當年我用紅筆圈出的蛇口位置,如今已變成她公司的GPS坐標。那些被歲月塵封的回憶,隨著這些舊物的出現,再次涌上心頭。我知道,我和楊虹的故事,將永遠留在時光的長河里,成為彼此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也許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她也會想起我們曾經的點點滴滴,想起那個北國小城的春天,想起松花江解凍時的冰凌,想起我們在鍋爐房偷泡的茉莉花茶。而我,也會永遠珍藏這份回憶,帶著它走過未來的每一個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