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袁老去世,有網友評:終于體會到了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感情、原來只有在同一個時代才能擁有這種感情。
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對那些書本上生硬的、符號般的歷史人物難以共情,根源并不是因為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時代,而是拋開課本,我們從未試著去了解,也沒有被教育。
之前我思考過一個問題:90后已經不如父輩祖輩那般有信仰了,00后,10后,20后,他們以后的世界會是個什么樣子。
但現在,我發現的擔憂完全是多余的。
看到那么多年輕人成為《覺醒年代》的擁護者,看到那么多年輕人追悼送別袁爺爺,這個問題不再成為問題。
甚至他們已經開始提出關于《覺醒年代》是否能喚醒歷史的設想,我真的太愛他們了!
梁啟超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魯迅說,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這些多么重要啊!
《覺醒年代》看了個開頭,一句話就襲上我心頭:愛國是一件需要被教育的事。
他們熾烈地表達他們的愛國心,這種盛況我很少見,看得我熱淚盈眶,把我感染了,帶著我一起沖破含羞的枷鎖,正大光明地、摸著胸口,眼含熱淚地說出來:我深愛我的國家!
我們對偉人的共情不可能從教科書中那幾個枯燥平淡的字眼得來,若是你愿意求索,花上一些時間去看看歷史正劇、去讀讀歷史變遷、偉人生平,你會發現,課本概括不了他們的一生,文字寫不盡他們的偉大,他們的愛國情思比你認為的濃烈萬分,他們的學識能力遠遠超出你想象的范疇。
很多文字會重點描述他們做過的一些不算正確的事,仿佛就能遮蓋住他們的耀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們,以及后代、后后代身上嗎?
我想是不會的。我們這一代人,大多都擁有一種覺悟:既不能保證自己不犯錯,憑什么要求別人不犯錯?
現在的青年是有思想的,能獨立思考的。他們完全可以把錯誤決定和豐功偉績分開來看,他們才不會認為偉人是神,容不得一點瑕疵。他們一定支持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添油加醋,拒絕言辭偏頗。
萬千青年的可愛之處在于,一邊抱怨房價,一邊吐槽國策,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們把愛國放在第一位。何必在意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如何劃拉錢財,只要堅信你是正確的,那么,做正確的事就好了。
愿主保佑你,阿門!(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