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十六
《中庸》結語:
《老子》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自助者,天助也;助人者,天下歸之。
《禮記》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萬事萬物各居其位,各擅其能,各守其職,各盡其責,安之生之利之常之,和美適宜,生生之謂道,自然天成。
人類迄今所認知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其目的首先仍然是利用環境中的一切資源、能量和信息,使得人類個體和人類群體達到利用成功的目的,達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目的,然后可以長久的生存和發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循環。近現代化文明以來,高度社會化的人群必須在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環境,群體與群體,群體與環境的復雜人際關系中取得動態平衡,使得人類個體及人類整體獲得較多的選擇權與生存發展的機會。
所以,高于人類個體的權力是需要謹慎的選擇方法和方向的。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很可能是可以預期和應該追求的美好期望與較好選擇之一。對于人類個體而言,美言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尊行是實踐與試驗的標準,致中和是切實可行的自助自立自成的方法,最終,我們還是需要通過“知止,致中和”的方法,回到“明明德,自新,止于至善”的最高人生目標。
所以,人生在世,無非安全、生存、發展、進化的循環,使這個終始循環能夠盡可能長久的維持下去,是人類的常規目標。然后在人類和人生的不同階段,確立不同的、與時俱進的、切實可行的“止于至善”的目標,努力踐行而已。再進一步說,在現條件下,無非新生時期友好的先天條件,青少年時期良好的撫養、教育、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在中年時期適當的支持、引導、分擔責任和家庭內外關系與社會生活關系的平衡與協調,在老年時期老而無憂、病而無憂、亡而無憂的良好預期與結果。現代社會實際上已經基本具備了大規模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常識常規和一體化教育與培訓、學習、實踐的條件,我們有可能和有條件發展成為和諧共存的人類利益共同體。
中庸之道的要點是知止和致中和。知止,從自然生命進化出的非凡能力,在人類文明發展和進化的過程中被選擇出來,再一次擺在每個人的面前;知止,進而知所宜止以致中和的能力,是否會成為對每一個人最簡單的人生訴求。
本“思想”系列為一小終。建議與《大學》,《往來》,《環堵之間》共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