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從數(shù)學(xué)界的一個迷思說起:
中午的時候好奇Q給我發(fā)了上面??這張圖,“你給我翻譯翻譯?!?br>
我:你把“1”這個數(shù)字理解為具有兩種屬性,一個是“過程”屬性,比如0.99999……;一個是“數(shù)值”屬性,比如“1”這個數(shù)本身。就好像是數(shù)字“1”是一個點,0.99999……是從水平面上接近至到達它,而“1”這個數(shù)值則是從天而降砸到這個點上。
Q:那你意思是說0.99999……就是等于1咯?
我:對。費解的原因在于,一個是因為“無限”這個概念雖然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是很難真的去想象到它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對于數(shù)字的認知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停留在單維度上。
單維度,翻譯一下就是:“片面性” 。
人類是種很矛盾的生物,一方面來說,我們能意識到世界的復(fù)雜難言;另一方面,為了能夠認識世界,我們又不得不對其有所簡化而后才能把握它。
小孩子剛開始吃東西的時候,我們不會跟他說這是紅富士、這是嘎啦果,而是簡稱“寶寶吃蘋果~” 也就是說,我們對于世界的認知,首先是有一個“降維”的過程的,必須首先剔除細枝末節(jié)直接把握框架;而后隨著年齡增加認知能力增強,逐漸“增維”。
但是比較難的一點在于,有些維度的屬性一旦被“降維”,就很難在思維里將其重新“升維”。比如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在科學(xué)家想到光子可以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特性之前,人們會想當然地從“單維度”思考,認為只能是兩者之一;而在突破了這重限制之后,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拓展了認識事物的維度,也就拓展了認知世界的方式。
換個角度,在很多社會問題上,其實都是“維度”不同的問題。
比如社會對于“成功”的認知,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認知坐標,在坐標里有多個維度,不同維度長短不同(比重不同)。
不妨把人認知世界的維度想象成人的“觸角”,在這個世界中,人通過他的觸角來體會并認知世界。有的人的“觸角”只接受的到“溫飽、生存”,有的人的“觸角”增加了“旅行、游玩、工作、升職、學(xué)習(xí)”,還有人有“自我實現(xiàn)、改變世界、擁抱未來”等等各種各樣的觸角。觸角越多,對于世界的體悟就層次越多、越豐富也越復(fù)雜。
最后安利兩張最近我很喜歡的藝術(shù)家Karan Singh的插畫 “Morganism”,主題是“An exploration of abstract and organic forms in minimal color palet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