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跑步前,先跑個題
羅一笑事件發酵幾日了,作家羅爾已在微信官方監督下原路返還捐贈者的打賞費用,并鄭重道歉,事件畫上句號。
到底誰錯了?錯哪了?
《羅》原文,動情至深,通篇沒有一句求捐的話,大家被舐犢深情擊中,蜂擁而至自發打賞,羅爾錯在哪里?
轉發了朋友圈或捐了款的人們聲討羅爾欺世盜利,為何不反思當初自己的不經核實便隨手轉發?為何圣母婊發作要去打賞?
扯遠了,其實我是感慨:人是多么不想負責的動物。
說回正題,跑步社交。
有多少人在開跑之前,對姿勢、跑量、心率有過科學研究的?但是當跑步受傷,減肥不見效,他們會說:跑步沒有用啊~沒人帶~手機記錄和定位不準~blablabla
有多少人偶爾跑一次,是為了拍照發朋友圈?
有多少人拉群一起跑步,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
我曾接觸到的每一個高端跑者,都一定是對自己的身體和狀態很了解的人,一定是有著強大的毅力和務實的健康觀的人,一定是從不被周遭影響的人。
可惜這樣的人少之又少,也不是當前跑步社交應用最需要突破的人群。
現在再來分析跑步類應用,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
1、核心資源優勢:有一個專業的健身教練團隊或民間意見領袖,這決定競爭能走多遠
2、運營足夠的雞湯軟文,撩撥多數人脆弱的小神經
3、線下約跑的組織務求“輕”,而且要把用戶分成分三六九等,看人下菜碟
4、抱團取暖,參見新美大、滴滴Uber、以及未來的摩拜與OFO等
5、跑步場景,與直播、打賞等流行玩法完美結合
在跑步這件事上大多數人都表現得“很沒有態度”,而跑步應用要做的事,就是幫助越來越多的人建立起“自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