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晨讀】
今天兒童節,祝大家兒童節快樂~~
做決定幾乎發生在生活工作及所有的方方面面,小到你早飯吃啥,大到你決定未來伴侶,每一個決定并非都是當時的最優解,并非都是我們想要的決定,有時候明明知道最佳答案,可是當時做決策時卻因為一些原因做了錯誤決定,導致事后后悔不已,如何才能避免決策盲區呢,哈佛商學院的法拉希絲卡給了幾個特別好的方法:
原因:導致我們決策錯誤的原因無非有幾種,1.旁人影響:當你決定時別人在旁邊說三道四,導致你受到別人影響,從而做了錯誤決定。
2.自我認識偏差:我們總是會習慣性的高估自己的實力,一個著名的說法就是說我們的真實顏值是我們想象中顏值的70%,之前一直覺得不信,直到這兩天在錄自己的演講視頻,自己回看視頻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數字真的太保守……我可能只是自己想象中的50%……這種自我認識偏差會非常導致自己在很多決策中的失誤。
3.旁人決策誘導和權威引導:有時候當你的決定跟周圍80%的人不同時,你就會極度懷疑自己的決策,除此之外,親朋好友的推薦也會直接影響你的判斷,另外就是名人和專家效應,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家決策。
那么針對以上幾種原因,我們如何才能及時調整心理狀態,避免做出錯誤決策。
001:旁人影響:當受到周圍人影響或商家誘導時,我們在做決策之前,合理計算投入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當有這幾類做依據時,便可避免旁人影響;除此之外在做決策時,盡量合并選項的同類項,減少決策選擇項。
002:自我認識偏差:在工作學習中,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因為極有可能你以為的正常水平是高估自己的;在做計劃時,增加完成計劃時間,縮小檔次任務量,畢竟很多時候我們做計劃,是建立在非常理想,且自己非常自律的前提下;在與他人合作時,適當的大力度的肯定合作伙伴的功勞,既避免高估自己,也滿足了對方的成就感,讓合作更加愉快。
003:旁人決策誘導和權威引導:從眾效應告訴我們,我們更容易因為群體的決策而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另外一方面,來自于自己信任的親朋好友的推薦也更容易左右我們的決策,還有所謂的名人和專家的誤導式的推薦,我們更傾向于購買自己愛豆推薦的品牌,當遇到此類情況時,我們一定要確認自己的目標是否與群體或親朋好友專家是否一致,如果目標不同,可能會更容易誤導自己的決策。
綜上,我們在做決策時,理智先行,先進行判斷分析,再進行決定,盡量減少試錯的次數,避免浪費我們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今日話題】
從小到大,你最喜歡的一個玩具是什么呢?為什么會特別喜愛它?
小時候家里窮,沒什么玩具,在12歲生日的時候,姐姐送了我一個兔子的公仔,應該是我人生中第一個公仔,直到現在還帶在身邊,有時候對二姐太苛刻,看到公仔,大概會覺得姐姐其實一個非常善良的人,只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錯誤的決定導致自己工作生活受到了影響,無論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應該嚴以律己寬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