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說到理財投資,常常碰到的回答就是“我都沒有財可理,等我有了錢后,才去理財吧”,在我們去講理財投資的錢從哪里來之前,我想先講另外一個問題:你覺得你自己現在是富人還是窮人?為什么?
當我們看到住著獨棟別墅、或者開著豪華轎車、又或者穿著名牌衣服高檔飾物的人們時,直覺告訴我們,這些就是富人;而相反,每天擠著公交朝九晚五、吃著快餐穿著大路貨的我們,那自己都將自己歸為窮人之列了。
在面對財富落差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找個理由來達到心理平衡,最常見的有兩種:
- 看到年紀比自己大的,則安慰自己說,我還年輕,我到他那年紀,說不定也有這樣的財富;
- 看到年紀和自己差不多的,則毫不猶豫直接說“那就是富二代”,否則誰能白手掙到這錢呀;
嗯,是的,上述兩種理由都成立。但是,我現在要介紹的是一個公式,利用這個公式,你可以明明白白地算出你的凈資產,然后你就知道你在同年紀中到底是富有的還是窮困的,從而規避了上述的兩種聊以自慰的理由。
公式:年齡x稅前家庭年收入/10 – 遺產價值 = 平均凈資產
比如:小李今年25歲,非富二代,出來工作三年,現年收入為6萬元,那么就是25*60000/10=15萬;也即是你手頭上應該有凈資產15萬。(關于凈資產參見我的上一篇《理財投資前必須搞清楚的三個問題》 ); 老李今年40歲,非富二代,工作年收入20萬,投資年收入5萬,那么就是 40x(20+5)/10 =100萬;
判斷標準:高于平均凈資產2倍的,是財富積累高手;低于平均凈資產1/2的,是財富積累的菜鳥。
注意,這里挑了和你同樣收入的人進行了對比,避免了不同行業及工種薪酬差異導致的對比差異;同時,也規避了年紀帶來的差異。從而可以讓你正視,自己的財富積累能力。
從這個原則來看,如果小李存有30萬(15萬的2倍),而老李只存有50萬(100萬的1/2), 那么小李比老李還富有。
算完后,是不是發現自己還是屬于財富積累的菜鳥之群?那么回到我們開始所說的,你理財的錢從哪來?
1. 通過做預算,砍掉不必要的支出
你需要記賬。通過你記的賬,你會發現實際支出狀況和你感覺中的支狀況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會發現,你把太多的錢花在了自己覺得壓根不重要的事情上。甚至,更多的消費支出是一時沖動,完全是消費后就后悔的情況。把你記的賬和你做的預算做對比,你就能決定減少哪幾項花銷,并且不在預算中的花費,需要一再討論,甚至你可以和你的愛人相互監督。減少了不必要的花費,那么自然就可以多存一點了。
現在的理財APP也很流行,基本上可以在其中實現預算及隨手記的情況,還能定期按月做統計分析,能讓你對自己的財政一目了然。
2. 制定一份適合自己的儲蓄計劃
在《理財投資前必須搞清楚的三個問題》中,你已經明確了你要達到的財務目標,那么你現在開始就應該為自己制定一份適合自己的儲蓄計劃,這個儲蓄水平只與你自己的目標相關,與所有的其它理財書籍推薦的什么1/3 或者 20%等比例都無關,而是你跟隨你的內心,覺得可以實現你階段性目標,而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進行儲蓄。
在這里有一個有效的建議:先進行儲蓄再進行消費。 因為在上面第一點,你已經做了預算,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你的每個月固定的花銷是可以知道的,從而在拿到工資的第一時間,將其余部份進行儲蓄,然后再進行花銷。這樣子就可以有效的避免過度的消費,而影響了儲蓄。
最近阿里巴巴馬云先生說“要在五年內消滅現金”,但如果我們能停用信用卡、放好儲蓄卡,錢包中僅留下預算的現金,你發現意外的消費、過度的消費將會得到有效的遏制。因為每每我想起要去銀行取錢去人擠人,或者在柜員機前排隊,我就忍下要去消費的沖動了。相信,銀行和醫院是我們都覺得恐怖的地方。
當我們執行了上面的行動,很快,你會發現你就有一小筆資金,并且成為了財富積累高手了。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就打破了“等我有了錢才去理財”的論調,從而真正進入理財投資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