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胸腰折疊的五大運動規律
2017-04-28?馬虹?太極拳
根據胸部位的生理機制和運動特征,結合先師陳照奎先生的教導和多年來我的體會,所謂“胸腰折疊”,至少應該包涵以下五種折疊方式:
(一)胸背開合
陳式太極拳要求胸開背合,背開胸含。
陳式太極拳從來不講“拔背”,只講胸背的開合運化。而且要求在螺旋中開,螺旋中合。
開左胸即向左旋轉,開右胸即向右旋轉。
例如六封四閉動作五和動作六,動作五挑肘開左胸,胸腰向左旋轉;動作六則含胸推掌。胸開則背合,胸含則背開,陰陽互為其根。 (又如高探馬動作四、五之胸背變化,亦同此理。)
(二)左右折疊 (左右旋轉)?
又謂橫向折疊。即胸腰左右旋轉變化。
太極拳運動,往往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逢左必右、逢右必左。一引一進、一化一打,交替運動。
如懶扎衣動作四,胸腰向左旋轉,走右勁;動作五,則又向右旋轉,走橫勁;動作六,再向左旋轉,走右手下塌外碾勁,開左胸、重心移偏左。
又如第二金剛搗碓,丹田帶動,雙手先向上,再向右,再向左發。胸腰隨之先左、后右、再左旋轉。都是一左一右,一右一左的胸腰在往復旋轉中走折疊勁。
讀者注意:此時從正面看,胸向右轉時,從背后看,則腰背部向左側轉。前面向左旋轉時,背則向右轉。這又是一組前后左右陰陽相濟的運化。
(三)前后折疊 (里鸚前發)?
如二路拳 (炮捶) 的左沖右沖式,先是后坐,雙拳走下弧、里弧線向里鸚勁 (含胸塌腰) ,然后再向前開胸抖腰 (丹田) ,雙拳走上弧線發沖勁。一鸚一放、一后一前,形成前后折疊勁。又如三換掌、連環炮、裹鞭炮等,都是這種鸚放勁。
(四)上下折疊
類似鏈條、彈簧式的屈伸勁。
例如指襠捶動作二至三,上下折疊三次:先向右下走下弧線的勁 (也是引化來勁) ,再向左上走弧線發勁。然后再向右下 (引),再向左上發勁,之后,再右轉,左轉,向前下發勁。又如當頭炮,雙臂 (拳) 先向上引勁,然后再向里下走下采勁收回,向前略上發勁。又如雙震腳,我雙手先向下按,敵人向上反抗,我再向上托;敵人下沉,我再向下拍擊,一下一上,一上一下,折疊變化,都是因敵變化而發。
(五)斜向折疊
即立體螺旋,忽順忽逆的斜向螺旋勁。如白鶴亮翅,先向左前斜角引勁,兼走右肩勁;再左采右,向右后斜角發放勁。又如第三金剛搗碓動作二之左手上托,右手下采勁。以及野馬分鬃的先向左旋轉里合再向右斜向發分勁,都是在身法中正的前提下發放斜向折疊勁的例子。
以上五種分析,是互為一體的,只不過為了從多方面來觀察胸腰變化的種種狀態而已。
上述五種方式的胸腰運化,一旦延伸到四梢,即帶動四肢,向四面八方運化,發放勁力。
由于胸腰運化自如,那么自身所發的勁力,從施力點 (足) ,經過樞紐 (丹田) ,運送到發力點,則非常順逆而準確。從而體現太極拳勁力的整體性。
陳式太極拳之——胸腰折疊訓練方法 (2012-05-08 12:05:57)
? ? ??
? ? ? 胸腰折疊,是陳式太極拳鍛煉要領之一。其要旨,在于強調以丹田為樞紐的軀干部位的松柔、靈活而有力的運化功能。古拳論云:打拳“緊要處全在胸中腰間運化。”而胸腰運化的特征,即表現在胸腰折疊。
折疊一詞系借用其一往一復、一開一合的含義。胸腰折疊的實質就是指胸腰的開合、屈伸、鸚放、旋轉。
《太極拳表解》云:疊,有轉換。”折疊者,無非是借用折扇、疊被、折疊衣物之比喻,而表述胸腰運動中的一開一合、一屈一伸、一左一右、一收一放、順逆螺旋之變化。
故拳論有云:“往復須有折疊。”反映在技擊上,這種折疊勁則用于“聲東擊西,就左先右,造勢借力”的戰術之中。
陳照奎老師把這種折疊勁稱之謂“蛹動勁。”他常以蠶蛹,蛇、毛毛蟲之類的蟲蛇軀體節節貫串進退之狀,來形容太極拳運動中人體胸腰運化之貌,而謂之曰“猶尤似蛇”。
陳照奎老師還常說:胸腰者,人體之“大本營”也。他又比喻:胸腰部位,如同棋盤上的老將、老帥,不能輕易隨便移動。
根據陳式太極拳宗師陳長興公(號稱“牌位)真傳拳架的規矩,胸腰這一軀干部位,必須保持端正,不允許左歪右斜,前俯后仰、搖頭晃肩、來回搖晃,同時,另一方面又要求它松柔、靈活,屈伸自由,旋轉自如,有開有合,能吞能吐。一句話,既要中正,又要靈活。
回憶我剛跟先師學拳之時,常常受到的批評是:雖然上身比較端正,胸腰卻鐵板一塊;可是,另一方面他又常批評他的一位侄子是“水蛇腰”、“扭屁股吊腰”,胸腰活得過火了。
由此可見,如何無過而又無不及地把握太極拳的胸腰運化問題確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胸腰運化的生理機制
要弄明白胸腰運化的規律,首先要弄清人體胸腰部位的結構及其生理機制。
人體的胸部和腰部,是由起支柱作用的脊柱貫串其間的。脊柱構**體的中軸,成年人脊柱共26節,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一個骶骨和一個尾骨,借助椎間盤、韌帶連結而成。脊柱上端托著頭顱,其胸段、腰段和骶尾段,分別構成胸腔、腹腔和盆腔臂的一部分。脊柱中央的椎管,內藏脊髓;脊柱兩側為脊神經和血管的通道。象鏈條似的脊柱,對人體軀干部位屈伸彎立,起連接和推動作用。按中醫講,它又是督脈上下相通之路。
從正面看,脊柱腰椎骶椎部分最寬闊,因為脊柱下部負重較大。從側面看,可見脊柱有頸、胸、腰、骶四個生理變曲線。其中頸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脊柱的運動,從 (圖1)來看,為了保證脊柱對上體的支持作用,胸柱運動幅度最小,頸部、腰部運動幅度較大。但陳式太極拳的運動規律是:要求頭部百會穴虛領頂勁,頭部不許低頭仰額,不許任意轉動(眼神、眼的馀光可以左顧右盼,但頭部不能來回轉動,它只能隨著胸部轉動)。故頸椎運動幅度不大。胸椎也只有微度的屈伸和旋轉,胸腔和脊背之間的開合幅度也較小。由此可見,所謂胸腰折疊、胸腰運化,其核心還是在于腰部靈活多變的運化功能。仍然是拳論中所云:“主宰于腰。”而腰部的運動,又必須是以腰椎為骨干、丹田(小腹)為動力,與骨盆協同作業。而骨盆的前后左右轉動,又有賴于髖臼與股骨頭之間的松活(即所謂“松胯”)。同時,還有賴于腰肌、腹肌、背肌的配合。當然,胸部、背部的開合,也不可忽視。因為它是腰勁貫串到上肢去的關鍵。它的微量運動,卻可以影響上肢的大幅度運動。正因如此,拳家才把“胸腰運化”合二為一的提了出來,謂之曰“緊要處全在胸中腰間運化。”這種提法是非常地道而科學的。
總之,所謂胸腰運化、胸腰折疊的方式,是以脊柱為支柱(鏈條式的)、以腰椎和丹田為樞,來保證胸背開合,上下屈伸、前后鸚放、左右旋轉等等整個軀體運化的高度靈活自由。
二、胸腰折疊的運動規律
根據上述胸部位的生理機制和運動特征,結合先師陳照奎先生的教導,和多年來我的體會,所謂“胸腰折疊”,至少應該包涵以下五種折疊方式:
(一)胸背開合。陳式太極拳要求胸開背合,背開胸含。陳式太極拳從來不講“拔背”,只講胸背的開合運化。而且要求在螺旋中開,螺旋中合。開左胸即向左旋轉,開右胸即向右旋轉。例如六封四閉動作五和動作六,動作五挑肘開左胸,胸腰向左旋轉;動作六則含胸推掌。胸開則背合,胸含則背開,陰陽互為其根。(又如高探馬動作四、五之胸背變化,亦同此理。)
(二)左右折疊(左右旋轉)。又謂橫向折疊。即胸腰左右旋轉變化。太極拳運動,往往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逢左必右、逢右必左。一引一進、一化一打,交替運動。如懶扎衣動作四,胸腰向左旋轉,走右靠勁;動作五,則又向右旋轉,走橫?勁;動作六,再向左旋轉,走右手下塌外碾勁,開左胸、重心移偏左。又如第二金剛搗碓,丹田帶動,雙手先向上?,再向右?,再向左發。胸腰隨之先左、后左、再左旋轉。都是一左一右,一右一左的胸腰在往復旋轉中走折疊勁。讀者注意:此時從正面看,胸向右轉時,從背后看,則腰背部向左側轉。前面向左旋轉時,背則向右轉。這又是一組前后左右陰陽相濟的運化。
(三)前后折疊(里鸚前發)。如二路拳(炮捶)的左沖右沖式,先是后坐,雙拳走下弧、里弧線向里鸚勁(含胸塌腰),然后再向前開胸抖腰(丹田),雙拳走上弧線發沖勁。一鸚一放、一后一前,形成前后折疊勁。又如三換掌、連環炮、裹鞭炮等,都是這種鸚放勁。
(四)上下折疊。類似鏈條、彈簧式的屈伸勁。例如指襠捶動作二至三,上下折疊三次:先向右下走下弧線的?勁(也是引化來勁),再向左上走弧線發勁。然后再向右下?(引),再向左上發勁,之后,再右轉,左轉,向前下發勁。又如當頭炮,雙臂(拳)先向上引勁,然后再向里下走下采勁收回,向前略上發勁。又如雙震腳,我雙手先向下按,敵人向上反抗,我再向上托;敵人下沉,我再向下拍擊,一下一上,一上一下,折疊變化,都是因敵變化而發。
(五) 斜向折疊。即立體螺旋,忽順忽逆的斜向螺旋勁。如白鶴亮翅,先向左前斜角引勁,兼走右肩靠勁;再左采右?向右后斜角發放?勁。又如第三金剛掏碓動作二之左手上托,右手下采勁。以及野馬分鬃的先向左旋轉里合再向右斜向發分?勁,都是在身法中正的前提下發放斜向折疊勁的例子。
以上五種分析,是互為一體的,只不過為了從多方面來觀察胸腰變化的種種狀態而已。上述五種方式的胸腰運化,一旦延伸到四梢,即帶動四肢,向四面八方運化,發放勁力。由于胸腰運化自如,那么自身所發的勁力,從施力點(足),經過樞紐(丹田),運送到發力點,則非常順逆而準確。從而體現太極拳勁力的整體性。
三、胸腰折疊的“萬向軸”和“能量流”
根據筆者多年來練拳的體悟,我認為丹田內轉,是胸腰運化的“萬向軸”,而充實的真氣(內氣)的運行則是胸腰運化的“能量流”。
丹田內轉,掘作《丹田內轉論》已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現在再做以下一些補充說明。從人體結構和生理機制的整體性來分析,人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的運動,都離不開各個部位的協調配合。胸腰折疊更是如此。人體的丹田部位對胸腰運化起著樞紐核心作用,胸腰折疊離不開丹田內轉的帶動。
丹田內轉,有人誤以為真的要使小腹內部的臟器轉動,滾動起來,這是一種誤解。丹田內轉,實質上是在意念導引下小腹內部內氣以及各種臟器的多向蠕動。這種蠕動,離不開腹肌、腰肌、髖關節、臀部、骨盆等多方面的配合,離不開內呼吸(真氣)的鼓蕩作用。離不開意念力的導引作用。但是,應該肯定,胸腰折疊必須以丹田內轉為樞紐;還必須肯定,真氣運行是胸腰折疊的能量流。所以,必須是內外兼練。運之于內即丹田內轉,真氣運行,意念導引;形之于外則是胸腰折疊,周身運化。
最后,我想再以“掩手肱捶”一式的最后兩個動作(第四、五動作)為例,試在整體作業中,以胸腰折疊為核心全身各個部位、各種能量的協調性。同時,大家從中可以體悟太極勁的整體性。
“掩手肱捶”動作四,蓄式(合式)胸略右轉,略含胸,收腹、吸氣、提肛,松胯塌腰,沉左臀翻右臀,內氣(真氣)自丹田下沉、過會陰至命門,丹田略向右后轉(從背部看,則腰系左轉)。此時左手略逆前?,合于眼前中線;右拳順纏合于腹前,重心略偏右后。動作五,發式(開式),胸左轉,開左胸,呼氣突腹,扣膝旋胯,沉右臀,翻左臀,內氣(真氣)由命門貼脊背,過大椎,發向右肩、再右肘、再右拳;發勁同時,左肘后襯,與右拳形成前后斜向對稱勁,以保持平衡,同時打前防后。發勁的一瞬間重心偏左前,發完勁,立刻右移、后坐。發勁過程中,右腳蹬地(力源),左腳支撐(支點),腰、丹田左轉(樞紐,好似變電站),從背后看,腰部則系右轉。右拳向前發勁與左肘向后發勁對稱,表面看似乎是分力,但從前后腰部(丹田)的旋轉看,則又是一種螺旋式的合力,整體勁。由此可見,胸腰折疊,也是一種典型的陰陽相濟的太極整體勁,完全符合太極陰陽分合律的原理。
【圖文詳解】基礎不容忽視——陳式太極拳胸腰運化訓練法
2017-05-04?太極拳
相信大家都知道太極拳中纏絲勁,其實對于太極拳來說,也是一種勁的基礎練習,很多太極拳者都不把當作一回事,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無論在太極拳中的任何一種練習技能都不能去小瞧更不能去忽視。
太極拳的練習包括很多方面,我們一定要抓住基礎才行。
動作一:以預備勢為準
身樁端然恭立,以中氣潛轉為軸,腎氣橫向滾動向左傳遞,腰勁向左旋套,身體螺旋下沉,雙肩松開似脫,下塌外碾,內卷里合,右催左領,引導肩井、云門、極泉、曲池、曲澤、內關、勞宮、膻中、中脘、氣沖、氣海、足三里、昆侖、涌泉等諸穴內氣機潛轉,膻中穴微向內含,心氣與橫膈膜同步沉降,胸腰由右向左做下弧運化動作。以左手為主,右手為賓。
左手出勁逆纏,自左胯外側折腕旋轉,借助旋腕轉膀之勁,畫下弧運展至身體左側下方,氣聚軸腕,上搠下折,肘微里合,高與臍平,手指松直向左偏下,虎口撐圓,勞宮穴內含,掌心向內;右手入勁順纏,自右胯外側折腕旋轉,借助旋腕轉膀之勁,畫下弧運展至身體中線前約20厘米,氣聚軸腕,上掤下折,肘微里合,高與臍平,手指松直向左偏下,虎口撐圓,勞宮穴內含,掌心向內。
同時,松右胯,泛左臀,雙胯掙衡前卷里合,開膝合臏,雙腿里纏,十趾抓地,襠部撐圓,借助旋踝轉腿之勁下弧調襠,重心移于左腿,右足出勁以腳跟內側向右鏟地而出,開步約80厘米,腳尖上翹里合,重心七三分成,腰勁向下松串,注入腳底植地生根。
周身合住勁,同時吸氣,氣結中宮,眼注視右下方,耳聽身后,兼顧兩腎(圖3-3、3-4)。
動作二:接上勢
頂勁虛虛領起,以中氣潛轉為軸,腎氣橫向滾動向右傳遞,腰勁向右旋套,身體螺旋下沉,雙肩松開似脫,下塌外碾,左催右領,引導肩井、云門、極泉、曲池、曲澤、內關、勞宮、膻中、中脘、中極、氣沖、會陰、尾閭、委中、膝眼、足三里、昆侖、涌泉等諸穴內氣機潛轉,膻中穴微向內含,牽動往來氣貼背,胸腰由左向右做上弧運化動作。以右手為主,左手為賓。
右手出勁逆纏,自身體中線前坐腕旋轉,借助旋腕轉膀之勁,畫上弧運展至身體右側上方,乘肩部的轉關過節,由逆纏變為順纏,放松落點,氣聚軸腕,內折外掤,肘微里合,高與眼平,手指松直向右側上方,虎口撐圓,勞宮穴內含,掌心向前;左手入勁變為逆纏,自身體左側下方折腕旋轉,借助旋腕轉膀之勁,屈肘畫上弧運合至身體右胸前,氣聚軸腕,內折外掤,肘微里合,高與胸平,五指彎曲放松,形似虎爪,虎口撐圓,勞宮穴內含,掌心向內。
同時,松左胯,泛右臀,雙胯掙衡前卷里合,開膝合臏,雙腿里纏,十趾抓地,襠部撐圓,借助旋踝轉腿之勁上弧調襠,重心移至右腿,六四分成,右腳尖落下踏實,五趾及時抓地,腰勁向下松串,注入腳底植地生根。
周身合住勁,同時呼氣,氣聚中宮,眼注右手,耳聽身后,兼顧兩腎(圖3—5)。
動作三:接上勢
虛領頂勁,以中氣潛轉為軸,雙腰隙橫向傳遞,腎氣滾動,腰勁向左旋套,身體螺旋下沉,雙肩松開似脫,下塌外碾,右催左領,引導肩井、云門、極泉、曲池、曲澤、內關、勞宮、膻中、中脘、中極、氣海、氣沖、會陰、尾閭、委中、膝眼、足三里、昆侖、涌泉等諸穴內氣機潛轉,膻中穴微內含,心氣與橫膈膜同步沉降,胸腰由右向左做下弧運化動作。同時以左手為主,右手為賓。
左手出勁變為順纏,自身體右胸前折腕旋轉,借助旋腕轉膀之勁,畫下弧運合至左胸前,氣聚軸腕,外掤內折,肘微里合,高與胸平,手指放松,自然彎曲,形似虎爪,虎口撐圓,勞宮穴內含,手掌心向內;右手入勁變為順纏,自身體右側上方坐腕旋轉,借助旋腕轉膀之勁,畫下弧由身體右側上方纏繞半圈,氣聚軸腕,上折下掤,肘微里合,高與肩平,手指松直向右偏上,虎口撐圓,勞宮穴內含,掌心向前。
同時,松右胯,泛左臀,雙胯掙衡前卷里合,開膝合臏,雙腿里纏,十趾抓地,襠部撐圓,借助旋踝轉腿之勁下弧調襠,重心移于左腿,六四分成,腰勁向下松串,注入腳底植地生根。
周身合住勁,同時吸氣,氣結中宮,眼注視右手,耳聽身后,兼顧兩腎(圖3—6)。
動作四
動作和要求與動作二相同(圖3—7)。
動作五
動作和要求與動作三相同(圖3—8)。
要點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