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7
周末時和前同事們聚了一下,不知怎么就聊起了當年被錄用的情形。老大挨個地說出了錄用的理由,輪到我時,笑著說當年的我很有書生氣,而公司喜歡單純的人,所以就招進去了。
聽到這個答案,我不由得一陣啞然,因為入職前公司時,我已經26歲,在別人眼里居然還是那種印象?
不過仔細一想,好像也有道理。
回想起單調的學生時代,我是沒什么愛好的,多數時候是泡在圖書館里,正經的學業向來不怎么上心,閑書倒是看了不少。那時滿滿的理想主義,動輒引經據典,以侃侃宏論為樂事。“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有次這樣吹牛過,旁邊的人只是呵呵地搖頭,想來同齡的他們是那么的接地氣,對活在書堆里的我只有不解和不屑吧。
后來畢業找工作,面試主考官說有沒有什么最后想問的,我一時秀逗,居然傻不拉幾地開口:“請問貴公司的企業文化是什么?”見多識廣的面試官驚愕了,像看西洋鏡地一樣看著我,眼神里是滿是稀奇,他應該是在懷疑對面的孩子是不是讀書讀傻了。
再后來正式工作了,同事們還是說我言談舉止間略帶著文人氣,有位愛開玩笑的還一直叫我“書生”,好像我是穿著長衫馬褂去上班的復古人物。
碰到這種情形,我也挺苦惱:自己不是那么不接地氣吧?難道是別人看書少了,可我也并不比旁人看得更多呀?
我承認,每次搬家最頭疼的就是那一堆堆的書。但我的書讀過后也沒公開賣弄過,連文字都極少寫。唯一的例外是幾年前,寫過一些酸不溜秋的文字,那是因為認識了一個愛現代詩的女孩,為了能與她有共同語言,專門跑去買了顧城,海子的詩集,甚至自學填詞,可惜沒能同她走到一塊,由此碼字的動作就立馬停止了。(那時她住南山,我在布吉,寫過一首“故人西匿,再難東風笛”,估計她也沒猜出故人是指她的)
在微信流行的這幾年,我朋友圈玩得不多,偶爾只發下爬山的動態。堂姐有次熱情地要給我介紹女友,但瞟了一眼我朋友圈,就離開打消念頭了。她說,“你的生活太古雅,和人家女生肯定互相看不上的”。(如果這也算理由,我真的無語了)
如今畢業9年,稍微變得現實些了,書堆早已散盡,雖然也偶爾翻下書,但多以實用為主,同別人交流也與文學無關了。
畢竟活著深圳,哪有那么多詩和情懷?
所以當聽到老大這一評語,還是有些不可思議的,特意地回顧了下以往,結成這篇文字,算是一個自白,也算給這些年的成長一個梳理。
所謂的書生意氣,不過是青春的傻逼。
PS,翻到了以前大學時的照片,SB得只冒冷汗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