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阿爾貝·加繆曾經(jīng)說過:智者就是時刻觀察自己精神世界的人。我們不一定都要成為智者,所以不需要時刻觀察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卻需要在某些時候觀察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以便于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正走在怎樣的一條道路上。何為精神世界、如何觀察自己的精神世界,您將在《元認知——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一書中找到答案。
1.何為元認知?
在本書第一章中,作者開篇就為“元認知”進行了定義:所謂元認知,即我們審視自身思想的能力。緊接著又給了一個通俗的說法,元認知是調(diào)整思維、改進思維結(jié)果的最有力的內(nèi)部手段?;蛟S您能夠理解上述定義中的每個字、每個詞匯,但還是不能就“元認知”有一個清晰形象的了解。
簡單來說,生活中我們需要不斷作出各式各樣的選擇,大到上哪所大學、跟誰結(jié)婚、何時買房買車等重大人生決策,小到中午吃什么、今天穿什么衣服等日常雞毛蒜皮瑣事。在作出選擇的時候,必然要進行事先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就會使我們作出不同的決定,大部分人只注意到結(jié)果不同,很少去細究是什么導致了不同,最終能夠成為“智者”永遠是少數(shù)人。因此,所謂“元認知”就是對我們的思考過程進行思考,通過改進我們的思考方式,使思考的結(jié)果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符合我們追求幸福的人生目標,更加符合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
2.“元認知”究竟存不存在?
雖然本書開篇就定義了“元認知”,但是,并不代表元認知就一定存在。在使用元認知技術之前,還需要就“元認知究竟存不存在”這個問題作出回答。
提出質(zhì)疑觀點的人認為,因為利用元認知技術就是在依靠大腦改進大腦,所以,就像人不能自己把自己提起來一樣,大腦是不能實現(xiàn)自我改良。
這種觀點乍一看確實很有道理。但是,大腦能否改良自我,跟人能不能提起自己是不能作類比的,這完全是兩碼事。但可以這樣類比,就像通過習字來提高書法水平一樣,大腦完全可以通過集中練習來改進自我運作方式。舉個實例來說明一下,如果一個人從后面拍了一下你的左肩膀,你會朝哪邊回頭?一般情況下,你會朝左邊看,這是人的慣常反應,也是一種“慣性思維”“思維定勢”(Thinking Set),其發(fā)生過程是無意識的。所謂“思維定勢”,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或活動的傾向性。在外部環(huán)境不變的條件下,這種定勢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但是這種定勢不是不能改變的。當下次再有人從后面拍你左肩的時候,你先不要急著回頭,而是先停頓一下,然后朝右邊回頭,久而久之,你就會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形成一種新的思維定勢,習慣于朝相反的方向回頭。在這個過程中你就使用了“元認知技術”,讓自己不再認為:左肩膀被拍,人就一定在左后方。
因此,“元認知”確實存在,而且可以通過運用“元認知技術”來改進我們的思考方法或是模式。
3.為什么要改進思維模式?
人類的本能在進化的過程中已經(jīng)被打上了生存和繁殖的明顯烙印。但是,當你把原始的欲望帶入當前復雜的社會文化當中去,是無法與當前社會文化進行融合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與人類創(chuàng)造的當前社會文化已經(jīng)嚴重脫節(jié)了。關于這一點已經(jīng)得到了眾多進化心理學家們的認同和生活實例的認證。
原始的欲望之所以能夠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是因為他們曾經(jīng)幫助我們的祖先在地球上生存下來,并繁衍生息。但是,與生物進化相比,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速度相當之快。許多曾經(jīng)幫助過我們祖先生存下來的思維模式,卻與當前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格格不入。因此,我們必須修正自身的原始的想法和行為來適應當前這個由我們大腦所創(chuàng)造的新世界。
但在錯誤思維造成破壞之前,我們很難對其進行識別和檢測。因為他們的原始資源,即自動化思想來源于無意識領域。如果錯誤思維長期存在,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固定的神經(jīng)模式,即擁有了生物結(jié)構(gòu)基礎,這些神經(jīng)通路已經(jīng)在大腦中形成了物理性的結(jié)構(gòu)。我們會被渾然不覺地牽引著,順著這些通路進行思考,哪怕同樣的錯誤已經(jīng)犯了第二次、第三次、四次。
如果不運用元認知技術,那么即便是學習再多的思考技術都難以真正運用起來。因為思考的過程是無意識的,思考的通路是單行通道,在進行思考的同時,我們不能同時對思考的方法進行監(jiān)控的。
4.改進思考模式的理論過程
本書作者大衛(wèi)·迪紹夫認為,人類大腦中存在一個“反饋回路”,形成了一臺驅(qū)動思想和行為的引擎。反饋回路中有四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獲取信息階段、自我加工階段、作出判斷階段、采取行動階段,我們作出的每一個決定無論多么簡單或是復雜,都是這樣的一個個反饋回路。只是有些時候,一些決定簡單得讓我們感受不到這其中還有這么個過程。
大多數(shù)情況下,反饋回路都是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運作的,我們很少會意識到自己的思考過程。但思考結(jié)果的不同證明了反饋回路確實存在質(zhì)量優(yōu)劣的差別,因此,絕對有必要通過集中訓練來改進我們的思考方法,通過方法的改進來獲得優(yōu)良的思考結(jié)果,進而更加有效地解決問題,提高我們的工作生活質(zhì)量。
大腦的大部分加工工作發(fā)生在一個巨大的無意識空間之中。前文拍左肩的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不做有意識思考,我們的思考過程就會處在無意識空間里,反饋回路會自然進行下去。但如果我們對反饋回路按下“暫停鍵”,思考一下應該如何思考,就會改變反饋回路的走向,進而影響思考結(jié)果。因此,通過對反饋回路進行思考,我們就把反饋回路從無意識空間里提取到意識空間里,擁有了反饋回路的控制權,進而影響思考結(jié)果。以上就是改進思考模式的基本理論過程。
5.如何運用元認知技術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三十種改進思維的工具,不過這其中有一些是雷同的,只不過是在不同的層面進行闡述而已。但總體上來說,還是為我們提供了改善思維的具體方法。比如,重要的事情講三遍、興奮時不要輕易許諾他人等做法都是具體的元認知操作技術。
因為思維發(fā)生的過程是無意識的,我們不能做到一邊進行思維一邊進行思維過程的監(jiān)控,大腦只能進行單一通路活動。要改進思維方法,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對思維進行集中時間訓練改善,形成新的優(yōu)良的無意識思維習慣,來替代原有的過時的思維習慣,進而達到改進思維方式的目的。
無論形成一個新習慣需要30天也好,100天也好,都說明了克服天性之難。伴隨著元認知察覺水平的提高,我們對大腦反饋回路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我們越來越深入地了解到外部和內(nèi)部體驗是如何影響大腦工作的,并且我們發(fā)現(xiàn)通過改變影響力,還開啟了改變大腦反應的方式之門。換句話說,我們越擅長對思維進行思考,我們越能順應改變,越能找對朝向幸福生活的方向。我們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擴大和提高元認知察覺的能力,但是這樣做確實很值得的。因為越是底層知識和技能的改變,就越能夠更高效率地改變我們。
作者將大腦的工作過程簡單形象地描述為一系列的反饋回路,雖然有助于理解大腦的工作機制,但是,大腦的工作機制不是僅僅用一個系列簡單的反饋回路就可以涵蓋的。如同不存在包治百病的良藥一樣,改進思維水平的理念和方法,也是隨著我們對大腦的認識深化不斷改進提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