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紅燈,你盯著車上一閃一閃跳動的冒號,思量著會不會因為遲到影響今天的會議。
“嘀……嘀……”
尖利的喇叭聲從后面傳來,你看了看前面,一溜的車紋絲未動。
“嘀……嘀……”
喇叭聲再次傳來,一萬只草泥馬在你心中奔騰,你推開車門沖到后面的車門前。車窗降下來,大學同學梅朵瞇眼看著你,笑意盈盈。
“是你啊!好久不見了”……
這種場景有沒有在你的生活中出現過?你著急趕時間,后面的車不斷按喇叭,你怒火中燒,正想下車罵人,一看是熟人,轉怒為喜??梢?,生活中的事件會影響我們處理事情的方式。事實上,在上面的例子中,改變你態度的并不是你的大學同學梅朵,而是你的大腦。看到大學同學,你的大腦極速運轉,她按喇叭是向你打招呼,你們很久沒見面了,于是,你的怒氣消失了。你恢復了理性。
如果你下車來發現按喇叭的人是一名陌生人,你又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呢?
對思維的反思和思考,能夠幫助你能夠以一種新的角度看待事件,更有效的解決問題,從而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我們的大腦是怎樣工作的?
反饋回路
反饋回路是大腦的發動機。它的工作分為四個階段,即事實階段、聯系階段、結果階段和行動階段。
面對發生的事實(收集信息),大腦將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得到判斷的結果后采取行動,行動后有了新的結果,如此循環往復。
在反饋回路的過程中,我們運用了人類獨有的心智:
心理化:推斷他人行為背后的動機和感受,并對他人未來的行為做出預測。
意向性:心理化產生作用的工具,可以分為幾階。
擁有一階意向性能夠反思自我
擁有二階意向性能夠形成關于他人心智狀態的理念
擁有三階意向性能夠推斷一個人如何思考 另一個人的想法
擁有四階意向性能夠推斷一個人怎么揣測另一個人如何思考第三方的想法。
元認知
每當我們對思維過程和所獲取的知識進行反思時,其實都在使用元認知。
問題解決技術依靠著一種人類獨有的手段,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這種手段在生活中都得到頻繁的使用。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這種手段的作用,就是它幫助人們從問題中抽離出來。
元認知怎樣工作
元認知回路
元認知以系統為開端,對無意識“模塊”進行加工,部分信息進入到意識空間,呈現于我們內心的屏幕上,即心理劇場上進行元認知加工,以維持自穩態與應變穩態的平衡。
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工作,能被我們覺察到的外部事物和內在狀態就是意識,不能被我們覺察到的就是無意識。
在意識空間中,信息加工速度最高也只能達到40次/秒;無意識信息加工速度最高可達到11000000/秒。
來源于無意識認知的想法和感情可以滲透到“低級元認知”空間里,在“低級元認知”空間中,我們開始處理無意識中的未知事件,但是這些事件卻無法投射到心理劇場中,直到大腦中的指揮控制中心(前額葉皮層)將它們輸送到“高級元認知”(也叫“意識元表征”,位于元認知箱的高級部分)。這是我們心智的一部分,在這里,我們從心理上分離,如同靈魂出竅般去看我們的所思所感。
元認知覺察
元認知覺察就是人們意識到自己是如何思維的,并對思維進行檢測和影響。其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我們對思維影響的程度高低。
元認知覺察包含四個主要因素:
元認知控制 :在意識空間中,我們施加在思想和感情上的有意識控制
元認知知識:進入意識空間的知識的數量和質量
元認知監控:在意識空間中,我們對知識進行評估的頻率和效率
元認知體驗:我們能從意識空間的知識中獲得什么,以及這種體驗怎樣使我們在整個過程中獲益
心聲
心聲是來自我們內心的聲音,是元認知覺察的表達。當我們做某些決定時,會聽見一些來自我們內心的聲音:“去做吧”“千萬別這么干”,這就是心聲。在讀一些名人傳記時,也常會聽到成功人士聽到了來自內心的聲音,然后遵從內心的指引,最后取得了成功。
聆聽自己的心聲真的如此有效嗎?
不。如果沒有良好的訓練過元認知覺察過程,更大的可能是,心聲只會引領你走向一個又一個的麻煩之中。
這是因為,大腦工作太繁忙,它也有想偷懶的時候,追求“感覺好”是本能。但是,這種“感覺好”往往是本能的替代詞,而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已經與我們的文化脫節了。
因此,我們必須訓練思維,掌握運用元認知的技巧,以獲得自律型人格。
“自律”指的是可達到的自我意識的最高水平。
自律型人格的優勢
更高的創造力水平
更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
更加適應性地去考慮問題
更加出色的任務表現力(工作、學校表現等等)
如何改變
相信改變會發生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些詞語都表明著似乎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人都是無法改變的。但是,還有另外一些詞語,諸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脫胎換骨”“重新做人”都表達著變化的可能性。
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們在任何類型上都可以做出改變,而這種改變取決于所處的環境。我們可能會突然發現自己為了適應環境,人格已經悄然改變,而自己對這個過程卻不知道。
舉例來說,研究發現,當人們某一部分肢體牌癱瘓狀態時,大腦能夠通過有意識 的訓練重塑自身,通過其他神經通路來控制其余健康肢體,進而使癱瘓肢體恢復功能。
所有的研究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夠徹底地改變成另一個樣子,每個人所遇到的變化阻力是不同的,但是,部分的改變仍然會帶來較好的結果。
認識你的思維
了解舒適區
遠古時代,尚未進入農耕社會的原始人類在填飽肚子后要找個山洞休息,以彌補捕獵時的耗能;離開山洞時,他們需要保持警覺性,防止受到其他物種的侵襲。時代更迭,人類的應對方式沒有發生變化,始終在舒適放松的“自穩態”和“應變穩態”之間循環適應。
過猶不及,長時間的放松和警覺都不健康,適當的葛優癱之后也需要高效緊張的工作,反之亦然。
警覺與放松的平衡是動態的,而不是恒定的,這是舒適區的真相。
認識思維誤區
“非黑即白”的思維
要么就做到最好,要么就干脆不做;不是對就是錯;非此即彼。
以偏概全
那人抽煙,生活習慣一定不好;紋身的都不是好人。
糟糕至極,全盤否定
考分這么低,永遠不會有什么前途;失戀了,再也遇不到心愛的人了;晉升了又怎么樣,還是一個loser。
絕對化
別人必須友好地對待我;孩子沒教育好,都是我的錯。
這些都是人們容易產生的思維誤區,很多時候,這些思維錯誤常常同時發生。在認識自己的思維誤區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他人的思維誤區,避免對自己的心智產生影響。
關注你的情緒
情緒的自動化伴隨著反饋回路,如果思維錯誤長期存在于大腦中,會在大腦中形成固定的神經通路?;赜^情緒的自動化過程可以回觀自身。
情緒是以人的需要為中介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它反映了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系。外界事物符合主體的需要,就會引起積極的情緒體驗,否則便會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
情緒帶領我們回觀自己的需要,檢視自己的思維錯誤,運用元認知對思維產生思考。
觀看你的心理劇本
整合多個自我
運動時的我與寫作時的我不同,聚會時的我與辦公室的我不同,我是多個身份結合而成的混合物。大腦將其進行整合成為我們自己量身定做的身份。
劇本的來源
父母的期望、朋友的看法、老板的意圖都是我們劇本的參照,有的時候,參照物會和我們的遺傳劇本不匹配,怎樣適應是關鍵。
尋求平衡
當你要上臺演講時,你感到緊張,擔心出錯,在眾人面前丟臉,你沒有勇氣走上講臺。如果你相信這是真的,那么你就走向了自我失調的方向;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感受,那么你有可能是自我協調的。無論哪種情況,你都沒有對思維進行思考,失去了平衡。
尋求和保持平衡才能創造元認知空間。
接受變化
自我敘述總是在變化,這種變化或是小到不易察覺,或是大到令人嘡目結舌。敘述從來不是靜態的,正如我們在之前的章節所討論的,大腦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人格也從來不是生而定型的。盡管并非時時都能體驗到變化,但是我們永遠處于變化之中。
成為大腦的主人
了解了舒適區的真相和容易產生的思維誤區后,我們要成為大腦的主人。
大腦片刻不停地往意識空間中堵塞各種各樣的想法,但是這些想法并不能定義你自身。它們是一個正常運轉的大腦的自然產物。我們怎樣處理那些想法才是問題的關鍵。
如何發生改變
改變思維方式不僅是思考,需要有實際的行動。這些行動包括:
自我管理
建立良好的習慣,對頭腦中的消極想法說不,使用意識楔重新思考,了解產生情緒體驗的反饋回路,不完全以過去的經驗參照未來,識別無意識的陰暗面,誠實面對自己,運用音樂、冥想等方式培養內心的寧靜。
能量管理
信念會耗費大腦的能量,我們需要用信念來審視目標,確保每一個目標都能在信念中找到空間,制定現實可行的目標,運用選擇性策略讓自己處于行動進程中,了解失敗的原因,調整自己的想法,做好自我管理來提升表現,給自己支持,保障睡眠,堅持運動,攝入糖份,盡量不飲酒,保持能量的平衡。
關系管理
為自己寫一份訃告,想象失去至親的體驗,梳理與重要他人的關系,思考自己及自己的成就對他人的影響,對他人常保同理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擴大視野
閱讀挑戰性書籍,觀看挑戰性電影,增加文化投入,熱愛你所從事的事業,學習先哲,認識自己被影響的方式,更深的了解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