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皆有善惡,總是遇到惡,于你而言,是不懂堅守自己的界限,放縱他人的侵入,順帶將他人人性中的惡釋放了。
得到他人充分的尊重,是一個人可以展示自己清晰的界限,人性的善,得以輕松表達出來。
人獲得自由之前,須在心中建立自己清晰的邊界。大面上,是原則,微觀上,是每一次與人互動的過程中,他人不可觸碰的底線。
幼年期,人須依賴他人得以存活,赤條條的來到這個世界,展現一個新的生命,父母的侵入控制,不可避免。不論安全、回避還是矛盾,都一點點在依戀中成長。
成長是不斷試探的過程,在每一次找尋邊界線的時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被溺愛的孩子,并不感覺踏實,如同漂浮在大海中,管教過于嚴格,雖然安全,又好似在牢籠中的動物。
自我意識的浮現,相對于侵入控制,是邊界得以建立的契機,懂得緩緩退出的父母,是邊界是否穩固的基礎。
當自由從天而降,溺愛的人,一輩子用行動去追尋心靈的落腳處,被禁錮的,則似籠中的小鳥終于展翅高飛,拼命掙脫內心深處的束縛。
做父母的藝術,是在孩子尚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之時,懂得微妙的平衡,合理的管束與界限之內充分的自由,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的放手。
父母們還要記得,邊界對于孩子來說,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現實生活中的邊界,尤其是父母面對自己不同性別的兒女,3歲之后,就應該慢慢學著去尊重他們的獨立性,雖然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還不能自理,但換衣服洗澡時注意回避,有助于孩子建立清晰的性別認同。
另一方面,是幫助孩子建立清晰的心理邊界,讓他們一點點的學會承擔,自己行為應當負起的責任。
獎懲分明,并不代表沒有彈性,邊界清晰,并不意味著愛的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