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荔枝生長于南方亞熱帶,春季開花,夏季結果。新鮮果肉呈半透明的凝脂狀,口味香甜,但不耐儲藏。
如今,北方人想吃到荔枝,只需在荔枝當季去超市購買,即可享受到此種南方美味。憑借當下的儲藏技術以及運輸能力,昨天摘到的荔枝,今日便能進入北方人的口中,原汁原味,絲毫不損。
然而,在千年前的唐朝,哪怕是位于北方的皇帝,要吃到這樣的美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吃到了,其鮮美程度也是損耗大半,不會享受到原始的香甜。
即便如此,唐玄宗為了哄楊貴妃開心,也要嘗試一下。至于儲藏技術與運輸速度,那就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了。
這本《長安的荔枝》就是講述了一個荔枝使奉旨采購新鮮荔枝的故事。
本書作者是馬伯庸,代表作《風起隴西》《三國機密》《長安十二時辰》《龍與地下鐵》《古董局中局》《顯微鏡下的大明》等作品。曾榮獲“銀河獎”、“人民文學獎散文獎”、“朱自清散文獎”以及“矛盾新人獎”。
下面,我們分別從荔枝運送過程、官場法則兩個方面來看下這本書。
第一部分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將鮮荔枝送到長安的。
李善德是一個從九品下的上林署監事,相當于今天的科級副職,他最近計劃入手一處宅院。就在他請假去看房的時候,他的領導接到采購鮮荔枝的任務,而且點名要嶺南的,即廣東地區的荔枝。
誰都知道鮮荔枝的儲存難度非常高,而且運輸速度都趕不上荔枝變質的速度。于是這位領導協同其他下屬,給不在場的李善德設了一個局。李善德就在不知不覺中承接了荔枝使這個相當于掉腦袋的差事。
在得知事情真相后,李善德心如死灰。雖然離截止日期的六月初一還有將近四個月,他卻覺得這四個月便是他的余生。
出門恰逢好友邀約去喝酒,李善德便去借酒消愁。在得知李善德的情況后,好友從側面提醒他及時行使特使的權利。
皇帝為滿足一己私欲,專門設置了許多特使,比如浙東海貨使、花鳥使、瓜果使等等。這些特使能夠調動許多資源配合行事,并且往往會超額報價,從中賺取大量油水。所以特使是很多人眼饞的差事。
然而這個荔枝使就不一樣了,荔枝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根據當時的保鮮技術以及運輸速度,怎么看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好友建議利用好特使的身份,去實地考察。不放棄希望,事在人為,盡人事聽天命。
于是,李善德利用特使身份的特權,備好各項遠途所需,整裝出發,開啟了考察之旅。
李善德有一項算學技能,他本是明算科出身,對數字特別敏感。在向招福寺借貸買房時,他一眼就看出借款合同上利滾利的把戲。而此時這項技能便派上了用場。
他幾乎馬不停蹄,并且時刻計算著落腳地點,用時多少,花費幾何,并盤算著走不同的路線能否更加省時。
在路上奔波了一個多月后,李善德終于到達廣州城內。一算速度,他心里僅存的一些僥幸蕩然無存,哪怕再快上三倍也無濟于事。但是為了都城的妻女,他必須做點什么。
他在當地尋找荔枝的保鮮之法,與各方商販詢問路途捷徑。在荔枝使的特權下,李善德與一名胡商展開了合作。他向當地官員以荔枝使的名義要了幾張通行符,讓這位胡商可以去各個地方拓展生意。胡商給他提供金錢和物資上的支持。
經過幾天的考察,李善德在保鮮方面沒有太大的突破,他只發現了一種雙層甕,內層放荔枝,外層定期更換冷水,可以延緩一些變質時間。
再就是縮短轉運時間,這個沒有太好的辦法,只有跑過后才知道。
李善德初步制定了一個測試計劃。他準備了四支馬隊,分別載著一種叫“三月紅”的荔枝,途中使用已知的保鮮手段,分四路馬不停蹄地向長安進發。各隊均帶有信鴿,每當荔枝色變、香變、味變均傳回訊息。
測試結果不容樂觀,四路荔枝最晚的也是在第五天一早味變,而路程即使最遠的馬隊也跑了不到一半。雖然測試結果令人絕望,李善德并沒有放棄。
第二次,李善德用半熟的青荔枝又做了一次實驗。這次只選了兩條優化過的路線。結果是荔枝支撐了6天,而馬隊也比上次多行了兩百里。
不久,李善德研究出了“分枝植甕法”。就是在雙層翁里培上土,將帶荔枝的樹干插入土里,上面用麻藤編的罩筐罩住,防止荔枝脫落。待到途中樹干失去活性后,將荔枝摘下來使用正常的保鮮方法繼續轉運。
這一次,李善德根據前兩次測驗只選了一條最優的路線,并親自護送,他需要挖掘出路上的一切不確定性因素。胡商與他告別時,打趣說“不要累死在途中”,李善德半悲壯半諷刺道“等死,死國可乎?”
在避過被當地官員阻殺的一個小插曲后,馬隊順利北上。經過十一個日夜,最后一甕荔枝變味,路程也是沖到了丹江口,也就是說,按照當前的速度,再有兩天就能將荔枝送到長安。
李善德再次分析,若動用朝廷的力量,讓沿途中的各個驛站配合,各地備好冰塊用以保鮮,在荔枝變味前送到長安是完全有可能的。于是他將自己的想法寫了下來。
回到長安后,李善德拿著自己的荔枝轉運方案申請朝廷的支持,然而卻處處碰壁。最后,在一神秘人的指引下見到了當朝宰相楊國忠。李善德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得到了楊國忠的支持。但是財務以及運輸隊伍方面并不讓他管轄。
隨著楊國忠的介入,李善德面前一切阻力煙消云散。然而伴隨而來的還有諸多無奈。他無法指定運輸隊伍,致使與胡商友盡。無法限制荔枝的運輸數量,致使荔枝園遭遇毀滅。
在宰相的權威下,李善德運用自己制定的計劃,最終在楊貴妃誕辰當日,也就是六月初一,將鮮荔枝送到了長安,唐玄宗以此博得美人一笑。
以上就是李善德從被動接受任務到完成荔枝使的使命的過程,真是一波三折,底層不易啊。下面我們再來看下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的官場法則。
第二部分
前面我們說過,李善德在第三次實驗時,路遇當地官員阻殺。那么,事關皇帝利益,當地官員不僅不支持,為什么看出他即將成功反而要殺他呢?
這是因為他們認為,皇帝要吃荔枝,派李善德來就搞到了。自己守著這等特產卻未曾主動進獻,一旦怪罪下來,丟的就是自己的小命。所以他們不希望李善德成功,才出現了那次截殺。
李善德后來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再次回來時先表下了態度,若鮮荔枝能夠順利運往長安,少不了你們的功勞,因此能夠對于截殺之事心照不宣,對于接下來的荔枝轉運事務通力合作。
再有就是,李善德拿著自己的荔枝轉運方案去了戶部,戶部主事說需要中書門下的判押。他又來到了政事堂的戶房,戶房的令使說需要戶部批申。賄賂了戶房令使,令使指點他去太府寺。太府寺又推到了兵部,然后兵部的門都沒進去,直接被轟了出來。
起初,他很費解,我堂堂荔枝使,給皇帝辦事的人,怎么到他們這里就不管用了呢?后來經過友人的開導,他才恍然大悟,做官之道,他是一竅不通啊。
若是在呈上轉運之法時,順帶附上一份謝表,說明此事幸虧有各個部門的大力支持,能夠讓他們在這個流程中露個臉,事情就會好辦許多。說白了就是和光同塵,好處均沾。不可吃獨食,否則沒食吃。
李善德將鮮荔枝送到長安并不是結局。后來,李善德得知了楊國忠投入荔枝運輸的財務來源。原來是楊國忠下令,要求荔枝運輸沿途的驛館自行墊付所需費用和半年的驛館開銷,農戶百姓按人口服一期額外徭役或繳納兩貫荔枝錢免除徭役。
一些驛館負擔不起如此花費,導致出現驛館以及村戶全員逃驛的現象。楊國忠卻自豪地以為這樣既節省了荔枝運輸費用,又充盈了國庫,是兩全其美的法子。
李善德是一個正直的人,此時他已知曉官場的錯綜復雜,知道得罪當朝宰相的后果。但他還是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放棄了荔枝使的身份。他將此次荔枝運輸所涉及的各處弊端打包拋出,并將楊國忠口頭教育了一通,至此將其徹底得罪。
隨后,各方彈劾李善德的文書撲面而來,他已經做好了被處死的準備。此時,神秘人又出現了,他指引李善德來到了皇帝觀民的花萼相輝樓下。皇帝露面后,李善德看到其身邊有個太監對他耳語了幾句,并用手指了指自己。
而后皇帝命人賞賜了李善德一籃子水果。由此,不管李善德之前犯了什么罪,都能保住這條小命了。后來李善德分析,那個神秘人就是皇帝身邊的太監高力士,他的籍貫便是嶺南潘州。而指明要嶺南的荔枝并指引他遇見楊國忠,都是此人的動作。至此一切皆明。
最后,李善德僅被指明一項罪責,杖責二十,全家長期流放嶺南。李善德樂得在嶺南享受天倫之樂。
總結
這本書給我們講了一個底層人物辦大事的故事。底層人物有多難就不用多說了,想要辦成一件難上加難的事就更加困難了。
李善德十分信任自己的領導,卻被領導給坑了,層層壓力下,弱者便是犧牲品。
面對如此困境,心寒的李善德沒有放棄求生,他憑借自己驚人的算力天賦,生生開出了一條通往生存的道路。面對重重困難,團結能夠團結的力量,化不可能為可能。
所幸的是想讓他成事的人沒有拋棄他,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了援手。最終,李善德沒有讓人失望,成功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在執行這項任務期間,他保持本心,不畏權貴。面對宰相級的人物,仍堅守正義,心存民眾,想必這才是真正的愛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