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北部邊塞一小鄉鎮里,有一五口人和諧的小家庭。家中老人皆已年歲漸高,俱已到了知天命之年。三個孩子,兩女一小兒俱乖巧聽話,甚得左右鄰舍喜愛。兩女紡紗織布,小兒喂馬牧羊,其樂融融。其中,二女木蘭懂事勇敢更是深得家人及鄰舍喜歡。
但好景不長,近年來,北方蠻夷經常襲擾邊陲,掠奪財物、牲畜、害人性命,一時邊塞人心惶惶,戰火硝煙密布。為了保衛國邊安寧,朝廷發布動員令,登記造冊應征人員。簿冊緊急下發鄉里,凡被登記征召入伍的人員必須立即響應做好出征準備。
衙門下發的征兵簿冊十二卷,每一卷里都有木蘭父親的姓名。自木蘭得知這一消息的那天起,往日天生活潑好動的她,夜難成眠,白晝無情打彩。時不時能夠聽到從織布機房里,傳來木蘭長吁短嘆的聲音。以前,整日不停的“唧唧復唧唧”的織布機聲響,可眼下有明顯的停頓時候。
細心的父母看出木蘭有些異樣,關心地問道:“蘭兒,有何心事?”
木蘭急忙向父母解釋:“孩兒,沒有個人的心思。只是昨夜看到了征兵的軍帖,每卷都有阿爺的名字,有些著急。阿爺沒有長子,木蘭沒有長兄,一時不知應該怎么辦,所以有些徘徊踟躕。”
木蘭的父親,和藹地看著木蘭說道:“我這么大年紀了,在世時日已經不多了,死在哪里不都一樣。如果能夠死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豈不更有意義?”
最后,木蘭和盤托出自己考慮再三已經做好了替父從軍的打算。當然了,其初雙親不同意。最后,在女兒的一再堅持下,父母不得不答應了她的請求。
得到父母首肯,木蘭便開始著手準備出征的裝備。首先她到東城的集市上購買了一匹高大駿馬;又到西邊的集市購得鞍韉;又在南市買得馬的轡頭;又在北市購得馬鞭。
很快木蘭就將參軍入伍,衛國保家的工作準備就緒安排妥當,靜待衙門一聲令下即可奔赴抗敵一線。送別之日,木蘭雙親淚灑街頭,蹣跚顫微地跟隨隊伍走了很遠,直到再也看不見出征戰士們遠去的背景時,才不得不戀戀不舍往家還。
清早,當木蘭將第一次離開生她養她的家園時,望著雙親憂心重重滿含淚水的眼睛,她的內心也似狂瀾難息波濤洶涌久久難以平靜。望著父母互相攙扶漸行漸小的身影,她心如刀絞。立志奮勇殺敵早歸鄉關。
木蘭早晨離開父母親人身邊,傍晚來到黃河渡口。已經聽不到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了,只能聽到黃河流水“嘩嘩”聲音和軍號低沉以及戰馬的嘶鳴聲。第二天清早,又離開了黃河岸邊,夜晚駐宿在黑山頭。木蘭多想能夠再次聽到父母呼喚自己的那親切的聲音,可在這黃沙千里枯草遍地的荒野地里,只能不時地聽到胡人戰馬嘶鳴聲。陪伴她的是,一輪彎月高掛星空,蒼蒼茫茫的原野和滿天的星斗。
前方戰事吃緊,千里奔赴戰場,刻不容緩。隊伍夜渡急流,飛似地跨過重重關隘。北方寒風里不時傳播著軍中戰鼓聲響和號角低鳴,清冷的月光照著前方將士們身著的閃亮鎧甲。來到戰場,戰事頻繁。胡人善騎彪悍能征善戰,我方將士英勇頑強、視死如歸。
我方將士多少人身首異處,戰死沙場。而木蘭身經百戰,屢屢沖鋒在前,英勇無畏,屢立戰功。策勛簿冊上記滿了木蘭赫赫戰功。屢犯疆土的蠻夷被英勇頑強的將士們趕出了邊塞,人們重獲安居祥和的生活。數年之中,多少將士馬革裹尸倒在邊塞沙場,替父從軍的木蘭卻軍功卓著得勝凱旋。
高高在上的皇帝以最高禮儀接待得勝返朝的將士們。對照策勛簿冊,按功行賞。卷卷冊冊,木蘭功勛卓著。皇帝欲御封她做尚書郎,被木蘭婉言謝絕;皇帝問她有什么愿望,木蘭說:“賜我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一時,木蘭謝絕皇恩,毅然決然歸鄉的舉動轟動京畿,此消息也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地傳回她的家鄉。年邁雙親聽到女兒還活著且不日將歸來的消息,老淚縱橫時哭時笑,欣喜若狂。
木蘭的父母早早地來到城郭外,迎接譽滿京師的女兒凱旋歸鄉。女兒還活著的消息,這比衣錦還鄉更令兩位老人心花濃放;木蘭的阿姐聽到妹妹將回來的消息后,對著窗戶整理發髻,對鏡涂脂抹粉;木蘭的小弟聽言阿姐回來,磨刀“霍霍”殺豬宰羊要好生款待阿姐。一家人團聚之時,其樂融融的場景比想象中更濃烈無比。
木蘭匆匆推開昔日閨閣的門,坐到當年那熟悉的床鋪。從容脫下戰時的鎧甲戰袍,換上昔日那漂亮的女兒裝。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來到門戶外,與同吃同住的往日戰友相見,著實把大家嚇了一跳。不禁脫口而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木蘭替父從軍的史詩傳唱數千載,可算是家喻戶曉。雖然至今作者難以查尋,但從故事描述的詳盡情節來看,應當有真實事例為腳本,不然詩歌決不會如此生動形象豐滿,傳唱千年而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