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記錄我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794天。
作為中國人,漢字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可謂是息息相關。對成年人來說,平日里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漢字的識讀和應用。
漢字是重要的生存工具,在欣賞優美的書法作品時,漢字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載體,而在追溯數千年傳承的華夏文明時,漢字又是強大的文化符號,書寫了綿綿不絕的輝煌篇章。
可對于小朋友們來說,漢字可能就沒那么可愛了。那一個個調皮又復雜的方塊符號,在日益繁重的課業壓力下,變成了單純的學習目標。讓小朋友和家長朋友們都頗為頭疼。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當中,漢字是最基礎的知識點。小學階段的漢字學習,不僅和后續的組詞造句,閱讀寫作等學習過程息息相關,而且在這個時期,養成良好的識字寫字習慣,也有助于培養和奠定良好的語文素養。
不過現在小學生的家長還有老師們,可能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翻開孩子的作業,上面的字寫的字是歪歪扭扭、龍飛鳳舞,甚至錯字連篇。其實不止是小學生,現在就連很多中學生,大學生的字跡也是不忍直視。我們的書寫水平似乎呈現了下降的趨勢,估計和電腦手機等工具的出現與手寫字地位的下降不無關系。尤其是現在有各種便捷的輸入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打字的效率。不過,我們并不能因此忽視小學階段的漢字教育。
首先,識字寫字是語文閱讀寫作的基礎,能夠促進兒童學習新知,吸納信息,獲取能力,發展思維。
其次,漢字教育是孩子進行全面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識字寫字是有效進行交流的基本保證,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其他課程,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最重要的是,漢字教育是促進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本途徑。漢字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思維特色,道德準則,人情習俗,審美情趣等各方面的文化要素。
追溯漢字的文化起源,考究漢字本身攜帶的文化信息,可以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更有利于孩子感受中國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對我國的語言文字文化產生濃郁的情感。那么,如何讓小朋友們更好地學習漢字呢?
如果在教學當中僅僅注重字形讀音和表面含義,很容易導致漢字教學枯燥乏味,影響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
其實,漢字的組成規律有跡可循,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和發現其中的規律。在理解和運用漢字的過程當中,孩子的思維也會得到鍛煉。比如象形文字和會意文字,就是形象思維在漢字當中的應用。在這類字的教學當中,可以和生活結合起來,幫助孩子記憶,還有理解。鍛煉孩子的形象思維,而形聲字則體現了抽象思維在漢字當中的應用。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的思維方式很大程度上跟具體的事物相關聯。而學習形聲字可以幫助他們鍛煉抽象思維。
要想讓孩子從漢字學習當中體驗到更多的樂趣。不妨多了解一些漢字的歷史。正如小朋友們最開始學習的象形字一樣,我們的祖先最先創造出來的文字也是與具體事物外形相關聯的象形字。大部分人都聽說過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準確地說,甲骨文應該是最早的成熟漢字體系。那么在甲骨文之前,漢字又是如何出現的呢?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有很多內在的聯系。
千年前的文字畫,或許我們已經無緣一窺真跡。但是通過漢字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推測出漢字最初的模樣,看完故事當中的兩幅文字畫,小朋友們是不是覺得還意猶未盡呢?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文字畫與漢字的故事,不如翻一翻這套《一筆一劃學漢字》。這套書打破了傳統按筆劃學習漢字的方式,改用一幅幅的畫作,幫助孩子們從根源上認識漢字。
漢字專家張宏如利用早期的象形文字,精心創作了多幅中國畫,并且創作了可愛的角色小蒙哥,在劃界當中穿梭。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在各種奇妙的境遇當中,去感受古人造字的精髓。
作者在創作之初,常常在公園的泥土上,石板上還有樹干上畫字,假裝自己回到了原始時代,揣摩祖先的造字初衷,重新體會象形文字,就能夠發現這里面暗藏著中國文字的創始密碼。跟著線條畫一畫,還能夠體味書寫漢字的巨大樂趣。既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更能加深學習的效果。
漢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表意文字體系。總數約有1萬個,其中最常用的有3000個左右。雖然象形文字是漢字的起源,但是
如今我們使用的漢字80%以上都是形聲字。故事中介紹了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象形法,指事法,會意法,形聲法,轉注法,假借法。其中形聲法是用表示屬性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組合造字的方法,由于形聲字便于創造,便于識讀等優勢。形聲法成為了創造漢字的主流方法。
了解了幾種造字方法以后,家長和老師們不妨在日常的漢字教學當中引導小朋友們發現漢字產生的歷程。不僅能夠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夠幫助他們更加牢固地記住字形和字音。
學習漢字創造歷程能夠幫助小朋友們更好地認識和運用漢字。而了解漢字字體的歷史,能夠幫助小朋友們認識到寫規范字的意義。就現存的資料來看,約公元前十四世紀,殷商后期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體系。古人把問題刻在龜板上,火烤使其產生裂縫。占卜者根據裂縫判斷所占之事的吉兇。
雖然現在看來甲骨卜辭是迷信的行為,但是這些殘存下來的碎片,確實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而后,也是在商代,出現了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日常使用的俗體,比較簡單,而金文是在鄭重場合使用的正體,相對來說更加復雜。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象形字和會意字,基本還像圖畫一樣。雖然象形字方便識別,但是書寫起來常常很復雜。之后周朝出現了線條化和規范化的大篆。大篆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文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書寫風格。交流上存在了很大的障礙。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實施了“書同文”的政策,推行了小篆這種形體簡明,規正的字體。秦朝的文字也有正體和俗體,正體就是小篆,而俗體是秦人為了日常書寫方便改造正體而來的。這就是隸書形成的基礎。
在秦代,小篆是主要字體,隸書只是一種新興的輔助字體,社會地位很低。到了漢代,隸書反倒取代小篆成為了主要的字體。漢字發展史就脫離了古文字階段而進入了隸楷階段。
兩漢時期通行的主要字體是隸書,輔助字體是草書。大約在東漢的中期,從日常使用的隸書當中,演變出了一種比較簡便的俗體重可以稱之為新隸體。
到了東漢晚期,在新隸體和草書的基礎上形成了楷書。楷書出現以后,隸書和新隸體并沒有很快喪失它們的地位。經過魏晉時代長達200年左右的時間,楷書才最終發展成為占統治地位的主要字體。
我們常常開玩笑說,“龍飛鳳舞”的字跡為草書,那么草書這種字體在歷史這當中又是處于怎樣的歷史地位呢?
草在古代有粗糙,簡便的意思。所以草書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方便快速地書寫。廣義上來說,無論什么時代,凡是寫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稱之為草書。而狹義上講,草書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是漢代才形成的。
雖然早在秦朝俗體演變為隸書的過程當中,就出現了一些類似草書的草率寫法,但沒有形成體系。到了漢代,草書成為和隸書相當通行的字體。不過,草書由于字形太簡單,彼此容易混淆,藝術性大于實用性,所以沒有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成為主要的字體。
還有我們所熟悉的行書,最初是在東漢后期,為了方便快速書寫。在新隸體的基礎上,帶有了較多的草書筆意。現在的行書則是在楷書的基礎上帶有一些草書筆意,兼具實用性,藝術性。
說到古代著名的書法家,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王羲之了。東晉時期的王羲之與三國時期的鐘繇并稱為鐘王,被歷代書法學習者尊崇。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楷書書法家就是鐘繇了,鐘繇的行書原本就比一般早期的行書更接近于楷書,而他在一些比較鄭重的場合會把字寫得比平時更加端正些,就形成了最初的楷書。
而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的楷書,在鐘繇楷書的基礎上又有了發展,顯得更為美觀。鐘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與魏晉時期主流字體向楷書的轉變也不無關系。漢字進入楷書階段以后,字形還在繼續簡化。字體已經沒有太大的變化了。
一筆一劃的書寫漢字,對很多小朋友們來說都是一個枯燥的過程。他們很容易陷入只追求速度而把漢字寫得歪歪扭扭的誤區。要想讓孩子們寫出規范的字,首先要讓他們意識到練習楷書的重要性。
漢字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也是世界上唯一在演變過程中從未間斷的古老文字。它的“長壽”歸功于始終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而根據漢字始終向更加簡明的方向發展的特點。
如今最常使用的楷書必然是目前最實用的字體。楷書無論是在日常使用還是書法學習當中都是最基礎的字體。有了楷書的基礎,后續孩子無論是閱讀創作還是學習其他的字體,都容易做到駕輕就熟。
和孩子一起探索漢字字體的發展歷程,引導孩子賞析不同字體的名家書法。不僅能夠引起孩子對書寫的興趣,還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漢字背后的文化底蘊。如果小朋友們產生了學習書法藝術的興趣,可以向孩子介紹打好楷書基礎的重要性。
而對于無意學習書法的小朋友,郭沫若先生也說過,不一定要人人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而楷書無疑就是目前最端正整齊的字體了。
了解了這些知識,相信家長朋友們一定知道要如何引導孩子們更好地學習漢字,書寫漢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