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全書,合上書本回憶下。首先,從名字來看,這本書的給人的感覺是仿照《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這本書,然而看了幾個章節之后就發現,這本書所講的內容側重在如何使城市的經濟發展更好,當然目的也是為了使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們有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但可以說它是一本針對高速城市化進程中如何使城鄉發展更協調經濟更加穩健的書籍,而簡·雅各布斯的側重點則在于城市的建成環境,如何讓城市充滿活力,讓街道活躍起來,這是一本針對發展成熟的國家的如何使人們更好更安心的生活而做出的一些城市規劃的建議。
總結來說,童大煥更多的是在對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經濟發展,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和城鄉統籌發展所提出的建議,而簡·雅各布斯是對城市規劃中城市活力所提出的建議,諸多老建筑的必要性,短街道的意義,多個主要功能的并存等等。
下面回顧下書中所提及的幾個有意思的點,當然該作者的觀點比較偏激(到底是left還是right我依然傻傻的分不清,反正是屬于大談經濟改革的是鄧那一派的,然后是對著的毛那一派的,不管那么多了)。
序言中提到中國城市化需要重定坐標。早在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斯蒂格里茨就說過:21世紀影響人類進程有兩件大事,一是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一是中國的城市化。序言中,作者也談到從QQ大數據看中國大城市化潮流勢不可擋,這和最近的比較火的一個觀點“用腳投票”相類似。
中國從七、八十年代以來,就一直在貫徹社會經濟學家費孝通先生推崇的“小城鎮建設”,“控制大城市規模,優先發展中小城市,就地城鎮化”這些觀點還真的有聽過。童認為這是一個困境,從人們自發性地向大城市遷徙來看,大城市化是資源節約、效率提高、人類自由與能量充分施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結果。這一點我是認可的,大城市提供的就業機會及其相對公平開放的環境更適宜有一定基礎條件(此基礎條件即購房能力和潛力)的人生存,同時,從城市整體出發,大城市的創新創造能力隨著其城市規模是呈超線性增長的,小城鎮在這點是絕對比不上的。其次,對于距離省會城市或二線城市一定范圍內的小城鎮,就地城鎮化還是可行的,距離再遠的地方則希望不大。
這點可以拿自己家鄉作為例子,自己家的小鎮距離縣城中心車行距離10公里,距離鄭州市舊城中心約40公里,距離開封市中心約30公里,最近幾年家鄉的發展非常快,各種便利的生活設施大型超市、各種銀行、燒烤夜市、酒吧KTV紛紛興盛起來,看著微信聊天群里一家人時不時去喝個小酒,去看個夜間燈光展,去逛個草莓園,真心覺得家鄉建設不錯。除此之外,家里的街道上每家門口配備有垃圾桶,街道定期有人打掃,公共電話小亭子已經被人扯壞了(當然這個也不需要),家里很多人都是在縣城一套房子,家里一棟自建的房屋。不久前還有傳聞說家里要鋪設暖氣管道和排污管道,這點令我特別開心,雖然空調可以制暖,但是那個太干了容易感冒,而且鋪設下水管道意味著這個家里的衛生程度將會大大的提升。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覺得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距離大都市圈多少公里范圍內的城鎮具有良好發展的機會,中心城市對周邊鄉鎮的吸引真的是呈現出圓形的距離衰減的形式嗎?此外,對于一個大城市而言,其資源節約的效率是否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擴大,是否存在一個最優城市規模使得城市的系統發展達到一種效率最高的狀態?
關于當代中國“鬼城”成因及其化解之道的內容,我覺得比較漲知識的一點是關于“18億畝耕地紅線”的內容,這其中提到了一個“置換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的問題,即利用公權征用遠郊鄉村的農村耕地和宅基地,或者是以返耕的名義置換城市建設用地指標,這樣在他們開發城郊土地時就不會觸碰到這根紅線了。這樣不僅有城市中的“鬼城”出現,還有鄉村中的“鬼村”出現了,蠻有意思的一個現象。
作者還提到了一個關于區域均衡發展的問題,他認為我們在試圖創造一個“均衡”的社會,而事實是正是社會的不均衡在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這句話是對的,所以我們就更應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均衡發展的社會,在那個時候,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會產生雙向流動,而不僅僅是小城市的人們往大城市跑。關于人口聚集帶來經濟聚集的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相當有意思的,為什么人口聚集可以帶來財富聚集但是財富聚集不一定帶來人口聚集呢?在一定的財富聚集下,我們逐漸增大人口規模,那么是否存在一個臨界點,這個時候人口的規模足以保證財富的再創造呢?同時在這個問題上還存在一個所占面積的問題,即圍繞一個城市特定半徑圈內人們的收益和人口密度的關系進行研究。
文中還提到了“磁鐵效應”和“萬有引力定律”,能量越大的城市吸附力越強,但是城市發展是有限度的,這個限度一體現在經濟效益的限度,即人口的聚集不能使財富和經濟活動呈現出比人口聚集程度更高的聚集效應了,另一個是時間的限度,即城市擴大后,郊區人們所能容忍的通勤時間,其實這個也是城市空間的限制,即城市規模在多大程度上不會讓待在城市中的人們離開。這樣一來,我們考慮城市的限度時可以從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間結構這三個傳統的方面來考慮,功能對應著經濟效益,規模對應著通勤時間,空間結構對應著什么呢?住房需求還是生活便利程度呢?這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內容。
《落腳城市》一書中提到,每年的春節期間,很多人離開深圳回家過年,然而在08年春節后,深圳市政府發現竟然有超過200萬人沒有回來,這些人都去了比較接近家鄉的內陸城市。也聽到有人提及過,返工返學潮流是有多個階段的,趕在初五、初九、元宵節等的人們目的各有不同,但是等人口穩定下來之后我們可以對比下春節前后的人口總數,分析下該城市是否有一些人沒有回來。所以這也是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到底有多少人沒有回來需要數據支撐呀。
按照小短腿的話我這是信口雌黃,也是,畢竟背景知識貧乏,沒讀過幾本書寫不出什么高深的“知識”,可是“知識”不都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礎上的嗎,等我再多讀點“信息”就能夠說出一兩句屬于自己的“知識”了。
干巴爹↖(^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