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Reading教會我的一件很的小事,但能減少閱讀一本書90%的閱讀時間。
一天下來你可能發現讀的書寥寥無幾,心中滿是自責和挫敗。可能當時收獲滿滿,過了幾周,若再問書中的內容,會說“這本書寫的真好,你去看看就知道了”,自己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可能漸漸變成“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我曾經也是這樣,直到上完了PR課程后,才明白自己根本沒有弄明白一個事實,我并不會閱讀。
讀書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讀書是借助別人的知識和經驗,站在對方的肩膀上將問題解決,但我們經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通過讀書來滿足成就感。
獲得成就感本身無可厚非,但它充其量算是讀書的副產品,如果只為了獲得“又讀完一本書”或者“又比別人懂得多”就變得本末倒置。
如果你有這樣的體驗:發現沒讀過書的比我做得要好的時候,便心生挫敗,比之前痛苦好幾倍。有時甚至不愿意承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反倒把這一切歸罪于書本,消極怠工。這便是把副產品當作主要目的的一種,脫離了讀書帶給我們的核心價值——打造解決問題的能力。
想要弄明白這一點,需要明白幾個基本的認知:
1.學習無法應用的知識是因為恐懼而進行的逃避
沒有經過思考就進行,大多是因為恐懼驅使。小學時候有一篇課文,講一個人研究降龍的技法30年,習成之后得意洋洋,以為自己有了不起的能力,然而世界上并沒有龍的存在,他不過是在做一件徒勞的事情。聽起來很荒謬,但其實我們大部分人或多或少會是這樣。別人讀什么書,我也要讀什么書,別人買了什么,我也要買什么...從眾是一種害怕被落后的恐懼。
我們需要清晰我們需要什么,愛讀書的人,大多能清晰“我”是不愿意“落后”,在認知中把“落后”和“落后于別人”混淆了。認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大家都在既定的賽道上拼命地跑,卻不清楚、甚至不愿意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心里想著“我”要和別人一起跑準錯不了,于是偷懶地在盲目的人群中渾水摸魚,賣力地抓住“努力付出”來麻痹自己,不斷告訴自己“我努力了”,并且一定能“成功”的。如果失敗了,欺騙自己“那不是我的問題,我好歹盡力了”。或者繼續自欺欺人,“好歹我比誰誰誰要強”來獲得精神勝利。
從人生全程來看,只叫人倒吸一口涼氣,一輩子匆匆忙忙為了努力證明不落后于別人而活,而不是我們真實實現而來一趟。只是去人群中爭取和表現“擁有比別人成功的狀態”罷了,我想一直說的“浮躁”大概也就是這樣一個東西罷。
所以要在讀書前要知道,你讀書是因為恐懼還是你想要從中獲得什么來改變你的生活。
2.時間是投資最重要的衡量尺度
時間是我們唯一不可再生的資產,而讀書和學習、健身、工作所有的行動都是對自己的投資。
懂得投資需要了解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一個是投資回報率,一個是投資風險。
大家都知道要選擇投資回報率高的,投資分險小的,讀書也是。選擇投資回報率,簡單說就是投入小的時間,從書本中獲得最大的可實現的收益;選擇投資風險,需要對書本進行價值評估,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讀書的投資是因人而異的,對每個人是不一樣,根據個人的理解力的不同,應用場景的不一樣,每個人可獲得的價值是不同的。
所以在讀一本書之前,一定要清晰,你愿意為這一次讀書投資多少時間,期望獲得多少回報,要做一個精明的投資人。
3.好的讀者是一個好的發問者
如何做一個好的讀者,需要回到作者為什么要用寫書。
作者寫一本書是因為自己有好的經驗和成果想要進行分享。如果世界上只有2個人的話,作者是沒有必要寫成書的,直接告訴對方就可以了。書本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了讓更多參差不齊的人能夠理解,書籍會做很多的鋪墊和說明,原來了了幾句話的結論有了幾百頁的演繹。而這中間有太多你已經懂得東西,這些你完全可以跳過。
試想一下,如果這位作者就坐在你對面,是不是你只需要問他幾個問題,讓他回答你的問題,你就可以懂得了呢?一本書濃縮下來的,對你的來說可能就是一句話或者一張圖。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體驗。如果懂得更好的發問,讓書本信息保持高對等的傳播,是可以大大減少不必要的時間。
所以做一個好的讀者,是帶著好的問題去尋找書本中的答案。
小結
你已經知道了讀書是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其實一開始做起來非常簡單:
一、向自己發問,從書中找答案;
二、不讀我們不需要的書。
如果認真履行以上兩點,至少可以減少90%的閱讀時間投入。其實這世界上沒有那么多“道理”,無非是清楚最基本的概念,然后不斷思考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你不妨想想,對于你來說,運用這些概念,還可以怎樣做到減少閱讀的時間呢?
希望對你有幫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