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7天,終于把這厚厚的一本《在路上》給看完了,盡管看的有點粗略,但還是有所悟的。
書的整個結構是松散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線索,只有出發后回來,回來后再出發,兜兜圈圈不斷上路,橫跨了整個美國。語言也是很松散的,即興式的語言,讀起來更像是口語,沒有我喜歡的注重修飾的優美文法,整個文字的特點和感覺也像整個文章給人的感覺相似,就是一種飄忽不定,焦躁不安的,而且有很多地方也有點像流水賬似得看的令人生厭。
書是以薩爾的視角來寫的,主要突出了迪安這個人物。薩爾受到迪安個性的影響,隨時準備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迪安是薩爾的崇拜的對象,是一個個性十分鮮明,而且略帶瘋狂瘋癲的人物,似乎沒有責任感,比較迷茫,多情泛濫,性格也是一把雙刃劍,從另一面來看他也是很注重感情的人。他的愛情生活也像他兜兜圈圈的旅行一樣,十分混亂不堪,出發離開再啟程而后回到了原點,在旅行的路上隨意施展多余而蓬勃的荷爾蒙,但是內心深處卻還是在尋求一種內心的安定,靈魂的共鳴。兜兜圈圈到最后還是和深愛他的卡米爾在一起了。卡米爾在了解這個男人的基礎上,有過煎熬,掙扎,痛苦,但最終也表示了妥協,兩人在迪安一顆不安定的惶恐內心下和愛情的濃烈力量中握手言和,各退一步。不知是迪安在不斷的路上獲得了內心的安定還是在愛情的召喚下獲得了解救,他回歸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整本書充滿了年輕和青春的力量,一種不顧不問的瘋狂,實際上也是青春的真實寫照,煩躁不安,內心不斷的涌動的逃離本來的生活,逃向更遠方。書中的出發,本來就沒有一個具體的目的,在整個旅途中也充滿了感傷與失落。他們在路上談文學,談女人,談靈魂,看風景看人物,看各種風土人情,看各種風俗習慣,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成長歷程。薩爾在整個旅途中對迪安的崇拜能夠達到一種極致和狂熱,他愛他,思想的碰撞,靈魂的共鳴,這種男人間的深厚友誼言語不可表達,愛他就如愛自己的生命一樣。迪安就代表了一種生活的真諦,他們看似一群不務正業,喝酒爛醉,吸毒縱欲,但實際上他們極度熱愛渴望生活,他們不斷的上路,希望在路上去尋求新鮮和刺激,尋求不一樣的生活狀態和態度。書中說:你的路是什么呢?伙計?——圣徒的路,瘋子的路,虛無縹渺的路,淡泊悠閑的路,還是其他什么路?從某種程度上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路,問題是怎么走?走到哪兒?他們在路上不斷的探索尋求驗證,各種極端的事件和各種荒誕的人物留給他們一種內心劇烈的沖擊,他們可以在這場看似荒誕看似無厘頭的旅途中,找到了一種接近靈魂的路,他們可以找到自己,找到一種更好面對生活的力量。
雖然整本厚厚的書我還是沒有讀得很精透,但還是感受到一種沖擊,給了我一種新的視角,獲得一種潛伏在心的力量。
有的人看似瘋癲,但是其實最清醒,他只是在常態的生活中感覺到無趣,體會不到激情,一如給他機會,讓他釋放,必定是可以看出一個新視界。這種人可以更深刻的看出生活的實質,也能更深刻的體會到生活的真諦。
出發就是到達。很多時候,我們叫嚷著: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但是一旦準備上路,就被現實的各種突發狀況拽住,綁住了雙腳,蒙蔽了雙眼,澆滅了熱情。日日黃粱,不挪一步,于是詩與遠方不可抵達。你的世界還是那一畝三分地,不增一分。別人的人生是有很多番外篇,篇篇精彩絕倫,獨一無二,亮點深度具存;你的人生是有很多重疊頁,頁頁復制粘貼,大多雷同,槽點無趣全占。出發,在于行動。有時是身體的出發,有錢有時間你去旅游,靈魂在路上等你;有時是靈魂的出發,有閑有計劃你去讀書,身體在路上休憩。到達即出發。每一次的到達都是自我的升華與重塑,于是一個全新的你又可以重整旗鼓輕松上路。于是我們一直在路上,遇見更好的知己,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