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缺乏指導下的努力都屬于“天真的練習”,即反復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種反復改善表現、提高水平。這種只靠重復的“埋頭干”和“正確的方法”相去甚遠。
“正確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第一,有定義明確的目標。比如你要練琴,那就告訴自己:“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以適當的速度彈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練琴半小時”這樣寬泛的目標。如果目標太大,那就將它分解成小目標,這樣做也是為了使目標更具體、精細。
第二,練習時極度專注。在短時間內投入100%的精力比長時間投入70%的精力好,因為專注的真正動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斷發現技巧上的微妙差異和持續存在的關注點,精力越集中則感知越細微。
變聰明的秘訣就是:先保持極度專注,想不出答案時再將注意力轉換到另一件與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會神,讓意識極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記,讓意識徹底撒手。這樣,靈感和答案就會大概率地出現。
好的學習模式是,在做A的時候徹底關注A,在做B的時候徹底關注B,A和B兩件事情之間有非常清晰的界線。如果在做A的時候想著B,在做B的時候又想著A,那么意識工作的深度不夠,潛意識也無法順利開啟,這種邊界不清的習慣對能力提升傷害很大。
第三,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第四,始終在拉伸區練習。
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一書中提出這樣一個模型:當人們對當前的活動感到厭倦時,說明應該提高難度;當人們對當前的活動感到焦慮時,說明應該保持這個水平專注練習,如此反復交替就可以讓自己進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我們每天都要做那些讓自己感到有些困難但又可以通過努力來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適區,避開困難區,處在拉伸區。
我們可以依據上述四點建立主動沉浸的行為模式(見圖4-4),時常練習則能將其固化為深度沉浸的底層能力,從而輻射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