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摘要:
1效率本質
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
這是個“死結”。為什么呢?第一,拒絕學習就不可能有機會知道學習之后的收獲;第二,由于不知道學習之后的收獲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獲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對學習的好處無從了解,自然就沒有學習的動力……
選擇癡迷于學習的人,正是基于這樣的體會:每掌握了一項新的技能(是否足夠精通或者是否比別人強實際上根本不重要),就感覺自己像重生了一次。
“學習”最關鍵的一點是:任何知識的獲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間,它就已經改變了一切,生活因它而變,卻無法還原。
“學習”的重要起點是:起碼學會一種技能。
千萬不要拒絕學習。
2基本途徑
獲取更多知識幾乎是我們開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
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體驗/試錯/觀察/閱讀
3主要手段
除了“試錯”、“觀察”、“閱讀”之外,“思考”,準確地說,“正確地思考”,才是獲取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主要手段。
思考、求知的過程,某種意義上就是探求因果關系的過程。
建立并完善一種突破人類個體局限的系統的思考方法——科學方法。參見《學問與決策》
我們知道,每個人內心都充滿了恐懼,而所有的恐懼其實都源于我們害怕未知。這樣看來,恐懼是永恒的,因為我們不可能無所不知。開啟心智、正確思考,更值得我們投入時間與精力。
4經驗局限
閱讀、記錄、表達、思考
在知識正確傳播的過程中,語言、文字以及邏輯思維有多么重要。
只看結果,不究原因,或者亂解原因,是一種多么危險的想法和做法啊!所有學習過程(或者說知識傳遞過程)中最大的障礙——經驗主義。“經驗”在一定的層面上是適用的,不能否定它的重要價值,但與此同時,必須認清“經驗主義”的局限。
個人面對無法親身體驗的知識,其表現往往會為恐懼;而群體面對無法親身體驗的知識,其表現往往為瘋狂。有句話非常精辟:“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于軟弱,而他們的殘暴只不過來自于恐懼。”
不僅存在無法通過個體或者群體經驗獲得的知識,還存在與現有經驗相悖的知識
關鍵的第一步是:記住并理解以上的例子,牢記在這世界上確實存在“與現有經驗相悖的知識”,再把這句話變成經驗,用它去類比未知,而后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論”,掙扎著進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5自學能力:
閱讀能力(信息甄別能力)→檢索能力→寫作能力→實踐能力
自學能力的基礎是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是能夠識別文字的人接收信息的過程,故在閱讀之前就肯定要有一個甄別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可靠、有效的過程——這顯然要依賴長期培養的甄別能力。
輸入完成之后,信息要經過大腦進一步處理:需要記憶的,就要記住,并且可能還要依賴復習才能真正記住;不需要全部記憶而又有用的,就要用文字存檔,并且還要想辦法保證將來能夠找到;新輸入的信息與曾輸入的信息如果類似卻并不完全相同,就要花時間仔細分辨,以免將來使用的時候出差錯;新輸入的信息與曾輸入的信息如果有關聯,就要想辦法研究清楚,要知道,大腦中存儲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能“融會貫通”……
檢索能力建立在相當熟練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之上。
突破了閱讀障礙的人,隨著自身知識的不斷積累(不停地閱讀、觀察、理解、交流、沉淀、篩選),終究會發現圖書館的好處。
寫作能力在自學能力中占據重要位置。
如何用簡潔、有效、準確、樸素、具體的文字記錄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以便將來通過共享獲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
實踐能力是自學能力最終轉化為真正價值的根本。
掌握2000個基礎詞匯、了解基本語法規則之后,就應該去“用”英語了。舉個例子,看本專業的英文原版資料就是很好的使用英語的機會。有不認識的單詞,查字典嘛。每個單詞都認識,但整句話就是看不懂,查語法書嘛。查過一圈還是搞不明白(其實發生這種情況的概率并不高),問老師嘛。(查字典、翻語法書,再加上一個盡量搞清楚一切的心態)
完全靠自己學一樣東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學好,學到比相當數量的人都好。如果真的做到這個地步,那你就不僅是一個完整的人了,還是一個相當優秀的人。
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
對抗“選擇性輸入”的最好辦法就是借助我們最好的記錄工具——紙和筆——有條件的話,最好固定一段時間來把那些目前暫時無法理解的、支持的、反對的、無所謂的論點和觀點記錄下來。對無法理解的,寫下自己當時的疑惑何在;對支持的,記錄幾個理由或者實例;對反對的,同樣記錄幾個理由或者實例;甚至對那些無所謂的,也記錄其原因。一個有著這樣良好記錄習慣的人會獲得他人無法擁有的處理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反芻”。這種“反芻”能力是我們避免成為“選擇性輸入”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了解學習的進程
在學習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會有一段時間進展緩慢。
先進兩步,再退一步。
其它記錄
建議朋友學習,命令行下的批處理方法,Google通配符的使用
BASIC程序語言,當眾演講,如何教書,文字處理軟件、網志程序(Blog Engine)、搜索引擎,掌握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語言
我的建議是:人在學生時期應該認真閱讀至少3本關于科學史和科學方法的書籍。
我個人的建議是去自學一門計算機程序語言,因為計算機程序語言的相關資源在互聯網上分布廣泛、極易獲得,而且優秀的資源使用的語言往往是英語,這又順帶練習了英文閱讀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僅是一舉兩得。
讀后感:
①一直覺得自己的無知是因為閱讀量小或有閱讀障礙(此處的閱讀障礙當時理解為不會閱讀或不喜歡閱讀),看完本章后應該是理解部分也有問題。很多時候都覺得讀完之后沒有什么感受可寫,也不知道如何分享書籍,或許就是自己讀完一遍根本還不能理解。
②需鍛煉表達能力。
③想擁有“盡量搞清楚一切的心態”。
④如何學以致用,實踐能力。
⑤及時記錄自己的想法及選擇。
⑥持續學習、積累。
⑦不以事小而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