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一名軍人的中場戰事
?或許我們看到了愛國情結,鮮花禮遇,人人熱愛英雄。而商人卻將這些浴血歸來的戰士作為自己宣傳炒作的商品,只是一個個穿著軍裝的模特而已。又或許我們看到了放棄,斯圖爾特飾演的姐姐執著于將弟弟帶離戰場,諷刺地點出政客們真實的目的只是石油,有些年輕人只是為了保險金和高額補助想去當兵。但士兵們堅持著榮譽,放下個人成為集體。所以,什么是愛國,什么又是放棄?
?對于軍人來說,戰爭甚至無關大國利益,不需要那些虛無的主義和精神,他們在做自己需要做的而已,為的只是同一戰壕的彼此,這也就是他們互道“I love you”的含義。這是軍隊這種環境的單純之處,在戰場上,什么都發生得太快,,在某個時刻,他們只有each other,也就只為了each other,所以“I love you”,并不為了一起成為所謂的英雄,只是為了讓對方活下去,一起活下去,其他,可以什么都不為,就是這樣簡單。
?所以便有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故事的展開,一群從戰爭中中場休息的大兵們,回到琳瑯滿目的現代社會,他們失去了戰友,卻被當做英雄。當年輕的主人公有了一個離開這場戰爭的機會,明知道堅持一場戰爭其實對他似乎沒有意義,而戰爭英雄的稱謂又被置于他的身上,所以抉擇是否下場是他整部影片一直在做的事情。
?影片穿插著現實和伊拉克兩個時空去表現Billy的心路歷程,選擇離開并非怯懦,選擇留下并非虛榮。
?另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姐姐斯圖爾特的戲份雖然不算多,不過恰到好處了,她屬于一個放棄戰場的因素,但并非真正去造就弟弟的人,造就Billy的也不是那些“根正苗紅”的其他家人。姐姐Kate這個人物,映襯了熱捧戰爭英雄光鮮之下的思考和憂慮,小小地平衡了主旋律。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是美式主旋律愛國,也不是放棄的糾結,只是一個軍人的故事,軍人就是軍人。
《繁花》—平淡的上海生活
?對于《繁花》我最深的印象,有兩點,一是它有些讀不太懂,多半靠領悟的上海方言,南方的方言與北方方言不同,書里出現在很多的上海方言,有些時候多半靠猜和聯系上下文,這是我第一次遇到的情況,一般人寫書都會采用白話文,但是用方言來寫作的情況我是第一次碰到。二是大多數情況下搞不懂主人公是誰,書里是第三人稱敘述,沒有多少直接的內心描寫,而是將對話轉為第三人稱表現,來敘述故事,似乎寫到誰誰就是主人公,由滬生到小毛再到阿寶,每個人好像都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從他們的居住環境到他們的身家背景,每一個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解釋,甚至來一些小角色的故事也交代的無比清楚。
?上海在我們這代人的眼睛里,是繁華時代的代表,它的魅力是無與倫比的,它歷史悠久,對于它的最初印象就是老電影中的紙醉金迷、燈紅酒綠。有人說上海是冷漠的,有人說上海是溫情的。但在《繁花》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上海,書中表現的上海人民的生活實在讓人感到有趣,如果說原來,上海在我眼里就是紅遍大江南北,表情高傲,渾身名牌,始終站在時代頂尖的女明星的話,書里的上海就像是女明星脫下禮服,卸了濃妝的樣子,樸樸素素,平平淡淡,一樣要為吃穿用度發愁,一樣要為時代變革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