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我們一般都理解為:有嚴格嚴厲嚴肅的老師,就能培養(yǎng)出水平比較高的徒弟。
百度百科的解釋為:嚴:嚴格,一絲不拘。出:產生,此指培養(yǎng)出來。高:本領高超。整條意思:一絲不拘的好師傅或好老師,能教出本領高超的好徒弟或好學生。
甚至還有的以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經文來加以證明。
百度進一步解釋為:多用來稱贊好師傅培養(yǎng)出好徒弟,嚴格的老師培養(yǎng)出好學生。為什么?嚴師能夠在合作研究中發(fā)揮弟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常把弟子的功能模型,引導到本身力量通常不可能達到的水平。“就像一個網球新手和網球冠軍進行比賽時的情況那樣你好像打出了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發(fā)球。他從你那里聽取了某些重要事項的報告后,十分鐘后就導出了答案。”嚴師就是一面奪目的旗幟,吸引著弟子們去追趕、超越。嚴師的能力提供了足以匹敵的模范。
你也是不是這樣認為呢?
這樣解釋未嘗不可,但未必是其真實的含義。
其實,我們只要認真收入的追究一下,就會發(fā)現其原意很可能不是這樣的。
《古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
嚴(嚴) yán ①緊迫,急迫。《孟子·公孫丑下》:“事~,虞不敢請。”②急促,猛烈。張衡《東京賦》:“奏~鼓之嘈嚈。”陸機《樂府·從軍行》“隆暑固已慘,涼風~且苛。③威嚴。《呂氏春秋·論人》“威不能懼,~不能恐,不可服也。”(引)對父親的尊稱。梁章鉅《稱謂錄》卷一:“案《易》‘家人有嚴君焉’,今對人自稱其父曰家~,蓋本于此。”④尊敬。《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師為難。”⑤嚴厲,嚴格。《戰(zhàn)國策·趙策一》:“令~政行,不可與戰(zhàn)。《韓非子·五蠹》:“故罰薄不為慈,誅~不為戾。”⑥嚴肅,整齊。《呂氏春秋·誣徒》:“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休焉,游焉,肅焉,~焉。”⑦整飭,整理。《三國志·魏書·呂布傳》“便~步兵千、騎二百,馳往赴備。”
《學記》第十三章:“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
原來“嚴”,并非嚴格,嚴厲,一絲不茍的意思。而應該是“尊敬”的意思。
《說文解字》:嚴:教命急也。從吅(上廠下敢)??聲。
嚴(嚴,yán)是漢語通用規(guī)范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于西周金文。“嚴”的基本義是不松緩。用于對人處事的態(tài)度,表示嚴厲、威嚴;就程度而言,表示嚴重、猛烈、不輕松;就具體事物而言,表示緊密、無空隙。舊時認為父嚴母慈,所以嚴又轉指父親。
例如我們稱自己的父親為“家嚴”,“嚴父”,難道意思是家里那個嚴格的人、嚴厲的人嗎?“家嚴”就是家里那個最尊敬的人;“嚴父”就是最尊敬的父親。
那么,“嚴師出高徒”的意思應該是:你內心里真正地真誠地尊敬老師,那么就可能成為高水平的很高明的徒弟了。
所以,“嚴師出高徒”,不是嚴格的老師出高徒,而是極度尊敬老師可以成高徒。什么是高徒?是比老師還高明,那叫高徒。怎樣才能成為高徒呢?要嚴師,極度地尊敬老師。極度尊敬老師,你就看不到老師的不足,心有敬心,你看到的所有都是好的,聽到的所有都是好的。你都能看到心里面、記到心里面。即使是老師說錯了你也能把它想對,這就是敬心的重要性。
再看《孝經·孝治章第八》中“嚴”的含義: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曾子說:“我很冒昧地請問,圣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嗎?”孔子說:“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當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親文王配祀天帝。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全國各地諸侯能夠克盡職守,前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可見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為子女對父母親的敬愛,在年幼相依父母親膝下時就產生了,待到逐漸長大成人,則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親尊嚴的愛敬。圣人就是依據這種子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孝敬;又因為子女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愛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厲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厲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
這段話中共有五個“嚴”字,其中前四個都是“尊敬”的意思,而最后一個的含義與今天“嚴厲”的解釋相近。
類似的用法,如《詩經·商頌·殷武》中的:“天命降監(jiān),下民有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