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一個有“北方大士族,京兆杜氏”稱號的家族。
這個家族比較顯赫,從杜甫這一輩起,往上數三代,全都是帶編制的國家公職人員。
曾祖杜依藝,做過監察御史、鞏縣令;祖父杜審言,官至修文館直學士;父親杜閑,任職朝議大夫、兗州司馬。
出生在這樣一個基因良好的官宦家庭,杜甫的前景很被看好,表現也十分搶眼。他自小好學,七歲就能作詩:
? ? ? 七歲思即狀,開口詠鳳凰。--《壯游》
十四五歲時已被當時的名流崔尚、魏啟心看好,拿他和漢代的班固、揚雄相比:
? ? ?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壯游》
有道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但這樣的鐵律,在京兆杜氏是不存在的。起碼當時大家都這樣認為。
杜甫這孩子以后中個進士,混個編制,光宗耀祖是沒多大問題的。
02
杜甫第一次考編,是在他24歲時。
這一年,他滿懷信心的到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不過很遺憾,他落榜了。
大概當時的杜甫也沒太拿考編當回事吧,因為在這之后的十二年,他都沒有再參加過科考。
就這樣,一直到公元747年,杜甫36歲時,朝廷發詔說要搞一場特考,讓天下有一技之長者全部到長安應試,并且要量才授職。
杜甫這才屁顛屁顛得又一次參加了應試,這是他第二次考編,也是最后一次。
然而,遺憾的是他又落榜了。
準確地說,是參加應試的考生全部落榜了。因為這次考試,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場陽謀。是權相李林甫為鞏固自身權力而編導的一場鬧劇,美其名曰:野無遺賢。
可這場鬧劇對杜甫來說,卻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和24歲時不同,36歲的杜甫,太需要一份工作來糊口謀生,太需要一份編制來穩定收入。
而這一切,還得從他的生活變化說起。
03
公元741年,杜甫30歲時,父親杜閑病故。
這位老父親,既是杜甫的物質保障,也是他的經濟來源。可以說,父親的逝世,對杜甫的生活是有著一定影響的。
我們可以否認杜甫是啃老族,但我們不能否認他謀生能力弱,不善于理財賺錢的事實。中晚年的杜甫,窮困潦倒,生活過得很艱辛,很痛苦,而根源就在于他沒錢。
可以說,經濟困頓給杜甫的人生造成了極大苦難。
探親回家時,他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小兒子因為沒飯吃,而活活餓死。為此杜甫十分自責,羞愧難當,說自己不配做父親:
? ? ? ?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面對妻子,杜甫也是充滿羞愧,無地自容:
? ? ? 何日干戈盡,飄飄愧老妻。——《自閬州領妻子卻赴蜀山行》
他家里破落到早上生不開火,也奈何不了冰凍的井水,夜晚更是凄慘到連御寒的衣服都沒有:
? ? ? ?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空囊》
在四壁空空,家無余糧,一貧如洗的境況下,杜甫兩口子四目相對,無言可訴,滿面愁倦之色:
? ? ? ?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百憂集行》
自建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草屋,一到下雨天,也是滴滴答答漏水不停:
? ? ? ? ? ?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 ? ? ? ? ? ? ? ? ? ? ? ? ?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他家里來客人時,杜甫甚至都窘迫到拿不出像樣的酒菜來招待:
? ? ? ? ? ?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客至》
而在朋友接濟他后,杜甫總是第一時間發朋友圈感謝:
? ? ? ? ? ? ? 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 ? ? ? ? ? ? ? ? ? ? ? ? ? ? ? ? ? ? ? ? --《酬高使君相贈》
遺憾的是混到人生的最后兩三年,杜甫連個關心自己的親朋好友都沒有了,陪伴他的僅剩一葉扁舟:
? ? ? ? ? ? ?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 ? ? ? ? ? ? ? ? ? ? ? ? ? ? ? ? ? ? ? ? --《登岳陽樓》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而這些,無一不證明了考編當時對于杜甫的重要性。
當然,并不是說杜甫就一定要考編制做大官才能將日子過好,而是除此之外,他別無所長,謀生極度艱難。
04
杜甫一生,是熱衷于仕途的。
就算不為生活,也得為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
為此,即便是在歷經了李林甫“野無遺賢”的鬧劇后,他仍舊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以求賞識。
公元755年,朝廷授予杜甫一個河西尉的小官職,杜甫不愿就職:
? ? ? ? ? ? ? ? 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官定后戲贈》
朝廷便改任他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官職聽起來很牛逼,實際上就是個倉庫管理員)。為了生計,杜甫不得不接受了這個所學無用之職。
但就在這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位子上,杜甫連屁股都還沒坐熱,就趕上了“安史之亂”。于是乎,就連這苦熬十年才得到的芝麻小官,他也做不成了。
公元757年,不幸和王維一道被叛軍俘虜的杜甫,在飽受戰亂流離后,終于冒險從淪陷的長安城逃走,自金光門出,一路狂奔到鳳翔投奔唐肅宗。
唐肅宗很感動,授杜甫左拾遺官職。
這一年,杜甫45歲。
滿以為人生就此一路高歌,苦盡甘來,不料生性正直、忠于職守的杜甫,很快就因為營救宰相房琯一事,觸怒唐肅宗,次年就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貶官后的杜甫再出金光門,回想起自己之前逃離叛軍魔掌投奔唐肅宗,而今卻因為正直敢言遭到貶責,不由地感慨萬端,遂寫下了這首堪稱杜詩題目最長的詩作: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
至今猶破膽,應有未招魂。
近侍歸京邑,移官豈至尊。
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
他將一切過錯都歸結到了自己頭上,最終還是他老杜一個人承擔了所有,多么辛辣,多么諷刺!
公元759年秋,杜甫棄華州司功參軍職后入蜀。
次年,他在劍南節度使嚴武手下做了參謀,嚴武隨即向朝廷表薦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
不久后,杜甫又辭職了。他的身體狀況,在此后也每況愈下,疾病不斷。
大概,這就是他在《旅夜書懷》詩中寫到的“官應老病休”吧。
這之后的歲月,杜甫都再未入仕,也再未提過編制的事情。
公元770年,杜甫逝世,終年59歲。
那是一個嚴寒的冬天,不知道有沒有下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