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晚上7時,剛吃完飯的我,坐在沙發上看新聞。這時,我手機的微信提示音響了。
我拿起手機一看,哦!原來是兒子的足球教練向我打招呼。
我作了回應。
他說:“涵涵這幾天訓練特別帶勁,進步很明顯……”
“謝謝老師精心指導!”
“應該謝謝你,謝謝你對我們工作的支持!你的到場觀看就是給小孩極大的鼓舞!”
……
剛與足球教練聊完,又接到籃球教練發來的女兒訓練視頻,她盛贊這幾天女兒的出色表現。
末了,她說了一句:
“有時間,多來看看小孩訓練。”
“好的!”
兩個教練,不約而同的提到了我到場觀看訓練的事。
2
幾天前的一個下午,我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小孩所在學校的操場邊上,此時,女兒正在打籃球,兒子正在踢足球。
兒女參加了學校開辦的興趣班,每天下午放學以后由專門的教練組織訓練。
小孩參加學校開辦的球類興趣班四個多月了,我還是第一次到現場觀看小孩的訓練。
當時的我坐在球場邊上,并不作聲,默默注視著兩個小孩訓練。籃球教練是個中年女子,身材高大,想當年,應該是個叱咤風云、颯爽英姿的健將。在她的組織下,女兒和十幾個隊友正在有序地進行基礎訓練,運球,帶球跑,交替傳球,上籃。
足球教練是個小伙子,血氣方剛,身材健碩,正屬當打年齡。在他的組織下,兒子與同伴們正在有序地顛球,頂球,帶球,搶斷,射門。
兩個小孩的球感很強,動作也初具雛形,看到他們的良好表現,我滿心歡喜!
想當年,我也是個足球愛好者,上大學期間瘋狂踢球,還曾代表系隊參加全校足球比賽。而今,我已“退役”,把自己的愛好轉移到兒子身上,希望他在足球方面比我更進一步。女兒呢,我希望她象我父親一樣,成為一名籃球健將,我父親打了四十年的籃球,是所在單位的骨干隊員。
我左右兼顧,一會兒看左邊籃球場上的女兒,一會兒看足球場上的兒子,還拿出手機,拍照片、錄視頻。
正錄視頻間,一個足球滾到了我的跟前,我伸出腳,把它接住,與此同時,從場內跑過來一個隊員,他的目光與我相對。
“爸爸,是你啊!”
兒子目光中盡是驚喜,他沒料到,平日上班繁忙的爸爸會出現在這個場合。
我向他揮了揮手,示意他繼續練球。接著,把球踢了過去。兒子接過球,返回隊伍中。
過了一會兒,女兒也發現了我,她的眼神一亮,傾刻間精神煥發。應該是考慮到團隊的紀律,她沒有和我打招呼,只是用眼神和我交流。
我的到場,無疑給小孩注入了極大的動力,兩個小孩練球更認真了,更賣力了。
5點45分,隨著教練的一聲令下,訓練結束,兩個小孩跑到我跟前。
“爸爸!你今天怎么過來了?”
“爸爸今天不上班,專門過來看看你們。”
“太好了,爸爸下次還要來。”
“好的!”
“奧耶!”
然后,我依次來到兩個教練跟前,向教練打了招呼,并作自我介紹,了解小孩近況,并表示對教練的謝意。
3
平時的我,每日早出晚歸。早上,小孩還沒起床,我就已經出門。晚上我回到家里,小孩已經洗完澡,坐在沙發上正等著我吃飯呢。從未到訓練場的我,對小孩訓練的關心也就停留在每天晚上的幾句話:
“今天在學校學了什么動作?”
“帶球!”兒子回答。
“運球!”女兒回答。
“好好學習,聽教練的話!”
僅此而已,簡單的幾句話,就沒了下文。因為我沒到場,確實也提不出實質性的意見。
而當天,我“忙里偷閑”到了一次場,情況就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由此,我衷心地體會到,小孩的成長進步一方面與老師、教練的精心指導緊密聯系,老師、教練功不可沒;另一方面,與父母的陪伴是分不開的,父母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就以參加足球、籃球訓練為例,每天晚上,小孩回到家以后,父母詢問小孩當天的訓練情況,這是一種關心,也是一種促動,但這種關心、促動與父母到場觀看小孩訓練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父母親臨現場,就是給小孩以最大的鼓舞和促動。
就以學習為例。父母都希望小孩在學習上拔尖,希望小孩接受最好的教育,條件允許的話,買了炙手可熱的學區房,還讓小孩參加了培訓班。但是,如果父母不做好榜樣,下班回到家吃過飯以后就玩手機、看電視,甚至打麻將,這樣做,只會事倍功半。不是有句話這么說嗎,“最好的學區房就是書房。”這個書房有大量的書,有大人陪伴小孩閱讀的場景,而不只是小孩看書習字的形影單只。
父母對小孩的影響潛移默化,父母的言傳身教極及重要,小孩成長道路上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
?
4
小孩成長的階段在他漫長的人生中只占一小段,但這小段卻非常重要和關鍵。錯過了這小段,再補也無濟于事。
適當放下手頭上緊張而忙碌的工作,抽出一點時間,陪陪小孩。這個世界上,少了誰地球都照常運轉。但是,對小孩來說,少了父母的陪伴卻萬萬不可。
同時,還得克制下個人的一些欲望和愛好,如對手機的依賴,對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的沉迷,對電視連續劇的熱衷,等等,把時間從這些事務中剝離出來,留給我們的孩子!
因為,孩子就是我們的未來!
陪小孩學習。陪小孩一起做作業,小孩遇到不懂不會的問題,父母耐心地引導,培養小孩獨立思考、迎刃而解的能力。與小孩一起閱讀,讀書本身是一種“遇見”,打開書本的剎那,就開啟了一扇去往不同時空的大門,碰見各種各樣的人,聽說形形色色的事,接觸不同年代留下來的思想菁華。
陪小孩玩。與小孩在一起玩,到學校參加個親子活動,或到戶外參加個專題活動,做個小游戲、挑個戰、冒個險,與小孩打成一片、拼肩戰斗,讓自己和小孩樂在其中。激發大人未泯的童心,開發小孩無窮的智力。
陪小孩看電影。每部電影總會有一部鮮明的主題,圍繞“弘揚真善美、鞭策假惡丑”徐徐上演動人的畫面。父母陪小孩看電影,與小孩共同分析劇情,讓小孩在幼小的心靈里逐漸學會分清是非,同時享受藝術上的視覺盛宴!
陪小孩去親戚家竄門。遠在外地的親戚,一年甚至兩年都未曾謀面,雖然現在通訊發達了,電話、視頻隨時可以進行,但這種遠距離的聯系總是取代不了近距離的親密接觸。久不走訪,在小孩的心目中,親戚可能就是一個符號,估計沒多少感情。還是要走出家門,帶著小孩到親戚家小住幾天,讓小孩與親戚親密接觸,享受親戚帶來的美味、禮品,等等,讓小孩充分感覺到親戚的慷慨、關愛,記住親戚的好,同時還可以增加與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之間的感情。
陪小孩出去旅游。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大自然的風光無比旖旎,山川的秀美,溪流的激蕩,大海的磅礴,森林的幽秘,空谷的回響,動物的有趣,等等,一一展現在小孩的眼前,讓小孩大開眼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