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40,8-29-2,離婁章句下29-2》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今天是丁酉年丙午月戊寅日,五月廿六,2017年6月20日星期二。
上一節講到,大禹、后稷和顏回,其實是“同道”,即他們的人格修養、存心以及以天下為一身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所處時代不同,自身所處的地位不同,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前者為入世救民的典型,后者為出世自處的典型。
這一節講解的是大禹和后稷的入世事跡和他們體現的精神。
大禹的時代,洪水滔天,百姓深受水災之苦,大禹被任命為司空的官位,負責治水。他的目標是使得天下的百姓能夠安定地居住;如果治水沒有成效和成功,他就有天下人是因為自己淹了一樣的想法,水患一天未除,內心一刻不安。
后稷的時代,農業沒有得到普及,百姓的溫飽沒有得到保障,后稷被任命為田正的官位,負責傳授農業技術。他的目標是使得天下的百姓都能夠吃飽飯;如果傳授農業種植技術沒有成功,他就有天下人是因為自己挨餓的想法,農業事業一天未成,內心不得安寧。
大禹和后稷,以百姓的憂慮作為自己的憂慮,自任之重如此。所以,大禹在外治水九年,不怕老繭重生之苦;后稷教農業技術,不辭天天泡在農田里的辛勞,一心只要救天下的安定和溫飽,所以過門不入,奔忙事業到如此地步。
顏回則不任其職,沒有治亂安危的職責,所以才有他的簞食瓢飲、自樂陋巷的生活。
所處的時代、地位不同,依照自身所處的環境,各盡其道,都是道,沒有分別。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