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高原上的突圍者
2018年深秋的某個深夜,我在電腦前反復刪改著第五版項目策劃書。屏幕右下角的時間顯示凌晨兩點十七分,Word文檔里的宋體小四字號在視網膜上模糊成一片,太陽穴突突地跳著。這是我入職廣告公司的第三個月,創意總監已經第三次把方案退回,批注欄里紅筆寫著:"缺乏文化縱深,建議多讀書。"
我盯著天花板上晃動的投影儀光斑,忽然想起大學時在圖書館撞見的一幕。那天我正為《廣告心理學》考試焦頭爛額,轉角處卻看見哲學系的老教授坐在藤椅上,捧著《資治通鑒》打瞌睡。陽光透過百葉窗在泛黃的書頁上投下豎條紋,他的手指在卷首摩挲,仿佛在觸摸歷史的肌理。
這個畫面突然在記憶里清晰起來。我打開購物車,將九邊推薦的《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加入訂單。付款時,信用卡賬單提醒彈出,我咬了咬牙,把購物車里的新款藍牙耳機刪去——那是我覬覦半個月的東西。
一、笨拙的攀登
第一周的閱讀像在黑暗中摸索。我把《資治通鑒》攤在地鐵通勤的折疊小桌上,油墨香混著人肉味在車廂里發酵。周赧王的謚號和蘇秦的合縱連橫在視網膜上跳來跳去,直到某天下班時,我發現自己坐過了三站。
"這樣下去不行。"周五深夜,我在讀書筆記上寫下這句話。臺燈的光暈里,咖啡杯底結著褐色的垢,鍵盤縫隙里卡著面包屑。手機屏幕突然亮起,推送的消息是九邊的新文章《搶占式學習:如何用一年時間重構認知》。
"所謂搶占式學習,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占領一個知識高地。"他在文章里舉了朋友通讀《資治通鑒》的例子,說那個朋友讀完后"寫什么都下筆如有神"。我合上電腦,望著窗外寫字樓的霓虹在雨幕中扭曲,突然意識到自己犯了個錯誤——我在試圖用戰術勤奮掩蓋戰略懶惰。
第二天清晨五點,我設置的三個鬧鐘在枕邊炸響。在咖啡還沒煮好的混沌時刻,我翻開《資治通鑒》第一卷,用紅筆在"周紀一"旁邊寫下:"每天讀50頁,雷打不動。"
二、認知高原的迷霧
三個月后的春分,我在創意會上第一次完整陳述方案。當我用"三家分晉"的典故比喻行業格局時,總監的茶杯停在半空,會議室里響起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
"你最近看了什么書?"會后總監叫住我。他鏡片后的目光像掃描儀般審視著我,我下意識摸了摸口袋里卷邊的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記著《資治通鑒》的人物關系圖譜。
那天傍晚,我站在公司28層的落地窗前,看著夕陽把黃浦江染成青銅色。手機震動,是大學室友發來的消息:"聽說你現在成了'行走的史書'?"我笑了笑,想起上周在茶水間聽到的議論:"那個新人是不是瘋了?每天抱著磚頭厚的書看。"
三、知識高原的饋贈
2019年深秋,我帶著新方案飛往杭州。客戶是家科技公司,CEO在會議上突然問起戰國時期的變法案例。當我流暢地比較商鞅變法與申不害改革的異同點時,CEO的眼睛亮了起來。
"你是第一個把歷史案例用得這么恰當的廣告人。"簽約儀式后,他握著我的手說。窗外的西湖泛著粼粼波光,我忽然想起那個在地鐵上讀《資治通鑒》的清晨,當時的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些晦澀的歷史故事會成為打開機遇之門的鑰匙。
四、高原上的新征程
現在的我依然保持著每天讀書的習慣,但不再執著于具體的知識點。我開始用《資治通鑒》的視角審視職場,用心理學理論解析客戶需求,甚至在健身時聽《失控》思考系統思維。那些曾經晦澀的文字,早已化作滋養思維的養分。
去年冬天,我在二手書店淘到一本舊版《資治通鑒》。泛黃的書頁間夾著張便簽,上面是陌生的鋼筆字:"讀書不是為了記住,而是為了長出新的眼睛。"這行字讓我想起九邊說的"搶占式學習"——我們攀爬知識高原,不是為了征服某個山峰,而是為了獲得新的視角。
五、寫給后來者的話
如今,我的書架上依然擺著那套《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每當有新人問起快速成長的秘訣,我都會指著書脊說:"找個高地強攻上去。"他們常問:"該選哪塊高地?"我總是笑而不語——重要的不是高地本身,而是攀登的過程。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搶占式學習"。它不是投機取巧,而是一種戰略選擇:用系統性的知識輸入,突破認知的天花板。就像站在高山之巔,你未必記得每塊巖石的紋路,但壯闊的視野會永遠改變你的思維方式。
合上這本關于讀書方法的手記,窗外的梧桐樹正抽出新芽。我知道,新的攀登又要開始了。這次,我打算挑戰《國富論》和《戰爭論》——畢竟,在知識的高原上,永遠有新的高峰等待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