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的人生,都讓人潸然淚下。”――塞內(nèi)加
我不喜歡柴米油鹽,它讓人沒時間去感知生活的一切。我不喜歡工作到深夜,它讓人忘了活著的意義。我不喜歡把空閑留給聊天,因為我找不到旁觀者的清醒。我不喜歡逛街買衣服占了整個周末,因為我覺得占有讓人幸福值得懷疑。
可是,別人不明白。生活不就是柴米油鹽,生活不會在別處。正如那位歌手婉轉(zhuǎn)的歌聲:哦,女士,請聽我說,生活是一日三餐,生活是你懷中哭泣的嬰兒,是早上與你爭吵,晚上與你同睡的丈夫。相信我,這就是愛。生活沒有夢幻之地,它是童話,沒有人去過那里。我一個人流浪,一顆心歷經(jīng)萬千謊言,熟悉的面孔逐漸消失,女士,請聽我勸…
27歲的徘徊,如果不是用力掙脫,生活就剩下洗衣做飯。為何這個世間讓它順從的活動如此讓我抗拒。我想是因為時間匆匆。最后從一餐一餐的飯碗中溜過去,我忘了活著是為了掙得飯,做飯,吃飯,再洗碗,還是這樣是為了活著。或許不去想才更好。惶惶然,已經(jīng)跑到30的門口。歲月是把殺豬刀,那么已經(jīng)到了每天都挨一刀的年齡。既然這樣,40歲也不會太慢。可以推理,一生也就是匆匆剎那。
清楚的記得,很小的時候在想:30歲的我會是什么樣子呢?不知道為什么,想的不是古稀也不是芳華,而是30歲。也許是受電視劇影響。我想,自己也許是個知性的女人,什么都能淡淡一笑。如溫水般宜人,仿佛掛在臥室的古典畫像,黯然冷香。如今,一腳已經(jīng)邁入30歲,有什么是拿的出手的呢?一件也沒有。未盡的夢想?我早已將它典當換了生活費。天賦的才華?最悲劇的莫過于明明顏值靠不住,偏偏才華也靠不住。工作上,沒有升遷之想,卻有奔波之苦。感情上,沒有完整的記憶,都是片段的,零碎的,荒謬的,讓我站在世界的中心去呼喚,估計也是一片蕭瑟。
古話說:三十六,橋頭哭。大概是說人生已經(jīng)過了一半了。感謝現(xiàn)代醫(yī)療衛(wèi)生的發(fā)展,36可能不算人生的一半了。但30歲那么梗就在那兒。30之前是要搞定事業(yè)和婚姻的,怎么說呢,30歲就是覺得要交出點成績才行的年紀,又是個什么都要到截止日期的年紀。此刻,30歲的紅旗朝著我搖著,我假裝看不見。我受夠了家務(wù),不想跑出一個家掉到另一個家。感謝電飯鍋,洗衣機的發(fā)明,我才得以解放。可惜。老媽不認可這種懶惰,把我打回原始年代,手洗。幸好她接受了我買的電飯鍋,不然我真不想去鍋旁等著排骨燉好再離開。我聽說朋友可能結(jié)婚,就去乞求當伴娘,喜歡給她人做嫁衣,并自嘲自己可能一輩子只能當個伴娘了。就可憐可憐我,給個伴娘當當。換來對方的白眼,和安慰:你當然會是美美的新娘。不知為何,面對社會的壓力,和年齡的壓力,心態(tài)不可能和20出頭一樣。有時候想想,換一個生活方式也許挺好,有時又想,自由多好,管它呢!
晚上躺在床上,想象自己是奧黛麗赫本那樣,把脖子歪歪,坐起來,爬出窗戶就經(jīng)歷了另一種生活。可惜,最后還是生活在金絲籠中,兢兢業(yè)業(yè)地履行責(zé)任,乖乖地把自己嫁給國家。生活中沒有奇跡,行動起來才能改變,想象只能到達夢鄉(xiāng)。小說是白日夢,恐怕連演過最悲劇的演員也會覺得生活比任何一個劇本都難演。
白天躺在床上,沒錯。白天也喜歡躺床,第一,房子空間太小;第二,工作回來累只想用最省力的姿勢,能躺著就不坐著。但是我躺下來不妨礙我去想事情的。這叫什么生活呢?我什么都看不到,連對面樓的頂都不一定能見到。林徽因?qū)戇^“窗子之外”,像去真正看見生活,于是,她出門了。街上好多牛糞,為何造物弄人,好端端的菜要用糞來澆?她坐著馬車,明知道可以講價,確礙于大家閨秀的情面。馬車的窗子阻隔可她探索生活的熱情,于是她下了馬車。可是對面辦公室的窗子也是緊閉,你不知道多少人為了養(yǎng)家糊口,笑臉相迎或者是頂著壓力為人民生活討得便利。你隔著窗子看對面街上的人,那個戴著頭巾的可能一天的收入不夠自己的零花錢,于是,買新玩意的快意就沒那么強了。她真是才女,細膩的觀察,溫柔的語言,確是一針見血的。民國的好文章太多了,林的作品不算多,她甚至都不是專業(yè)的。但她的寫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
那年花開月正圓,孫儷真是演員中的極品。人美戲紅。她的戲才真是花常開,月常圓。不知道是人會選劇本,還是好劇本會找人。雖然我看到吳聘在奄奄一息中,而迎親的車上也沒有新娘時候,就猜到了肯定周穎會出頭,然后就是上錯花轎嫁對郎的戲碼。雖然劇情也是像周杰倫的歌:那薄如蟬翼的未來,禁不起誰來猜。但是電視劇的魅力就是,它抓住了我們的心。正如韓劇,你雖然出生卑微,可能磕著瓜子,把電腦放在床上,但不妨礙你想象霸道總裁愛上我,一開始是帥,后來就是錢加帥,最后檔位打到最高,來自星星的你,地球人都不行了,都教授那是能讓時間停止,讓愛情回春。而快到30歲的我可是花沒開,月沒圓。林徽因說:你氣惱了,扔了筆,大喊這叫什么生活!可是,走出去也是一扇扇的窗子,而我們永遠都徘徊在窗子之外。于是,你去了南京,可是住宿是很貴的,你緊巴巴地安排行程,瞪大眼睛看看李香君的媚,秦淮河的艷,太平天國遺址的壯,和孔夫子的語錄。你把詩詞古跡拍了照片,可是畢竟時過境遷,體會淺淺。于是,你去見新的人和他們聊天,仿佛春風(fēng)來,愜意滿滿,或是感嘆或是回味,但正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俯仰之間,已成往事。
30歲的門檻,如此尷尬,又如此倉促。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年少輕狂,曾經(jīng)覺得那是一世都不會回頭的人,卻在經(jīng)歷風(fēng)雨后,感覺命本難違。曾經(jīng)覺得永遠都撒不開手的人,也在太陽升起后,丟在了黑夜里。曾經(jīng)覺得走不下去的路,也在慢慢摸索中學(xué)會盡人事,聽天命。這大概就是30歲來臨前,交不出答卷,捧出來的雞零狗碎。
30歲的爪子就要伸向我了,在這個當口,每個人都進去了忙碌和隔絕的狀態(tài),工作讓人投入了一半,家庭是另一半。沒有老公,就得應(yīng)付老媽。而我,周末,躲了起來,很自由的狀態(tài),是我喜歡的,就是啥事也不錯,啥人也不見,吃飯叫外賣。我美稱:養(yǎng)精蓄銳,實際上是想尋找生活的出口,想給每天每周機械重復(fù)的日子稍微不一樣一下。不然又是一周辛苦工作,因為我這人還算上進的,喜歡充實,所以加班也是心甘情愿。然后周末回家洗衣做飯聽媽媽嘮叨了。然后再循環(huán),估計會一直循環(huán)到30,或者是到死吧。所以,很想一天完全屬于自己。所以才借著下雨,呆在房間里發(fā)呆。想起了自己放下好久的筆,才有了寫篇亂七八糟的文章。能博大家一笑就夠了。如果稍微能夠激起同感,也算有共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