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不是指為傳統行業提供B2B(Business-to-Business,企業到企業)信息化服務的工具或平臺,這僅僅是產業互聯網在工具層或流量分發層的一個小分支。
真正的產業互聯網,指的就是進化之后的傳統產業,它是產業自身發展的新階段。對這個階段,更準確的用詞,應該是“產業+互聯網”,簡稱產業互聯網。所以,它的本體、它的主詞,是“產業”自身,而不是互聯網。
消費互聯網前所未有地拉近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推動了消費升級;產業互聯網則助力實現整個產業鏈的整合升級。如果說,從前的企業家是生產什么賣什么的產品代言人,那么今天的企業家則要成為用戶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的用戶代言人。消費互聯網的成功其實拉開了產業互聯網的序幕,因為用戶的消費升級必將倒逼產業鏈整合升級,最終實現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產業升級促進消費升級的良性循環。
如果我們把互聯網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稱為“互聯網+”,那么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則應該稱為“產業鏈+”。
互聯網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快步進入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
互聯網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快步進入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這一迅猛發展的過程,其本質是由互聯網推動的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的發展過程,也是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過程。
如果說消費互聯網致力于消費者個體的虛擬化,是眼球經濟和流量經濟,那么,產業互聯網則致力于企業的虛擬化,是價值經濟。消費互聯網,滿足的是個體用戶在互聯網中的消費需求。
而產業互聯網區別于消費互聯網,泛指以生產者為服務對象(用戶),以生產活動為應用場景的互聯網應用,體現在互聯網對各產業的生產、交易、融資、流通等各個環節的改造、升級、能源節約和效率提升。產業互聯網的到來,意味著各傳統行業如制造、農業、交通、運輸、房產、醫療、教育、家居等的互聯網化。
產業互聯網正在深刻影響著每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并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然而,準確把握這次機會,找到正確的發展模式,改變自己陳舊的知識與理念,對于許多傳統企業家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產業互聯網對于很多傳統企業家而言,依然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很多企業家對于產業互聯網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消費互聯網時代的電商層面,更分不清產業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ERP、辦公自動化、電子采購系統或電子訂單系統之間的巨大差異。他們沒有意識到,產業互聯網的本質并不是消費互聯網時代的電商,更不是辦公自動化或工業數字化,而是供應鏈管理與產業生態圈賦能。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過程是核心企業搭建共生共贏的產業生態圈,推動產業鏈整合升級,實現數字化平臺化跨越式發展的過程。
●定位:傳統企業+互聯網化,傳統產業+互聯網化。
● 服務對象(用戶):企業中的工作人員,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
● 主要內容:研發、設計、采購、生產、營銷、交易、流通、融資等各個環節的升級。
● 覆蓋領域:制造業、農業、交通、運輸、房產、醫療、教育、家居……各大傳統產業。
在這個產業鏈整合升級的時代浪潮中,每個傳統產業與傳統企業都在經歷深刻的變革,要么被整合,要么成為新的整合者。
產業互聯網時代是核心企業的時代,是整合者的時代
產業互聯網時代是核心企業的時代,是整合者的時代。每個行業都會涌現出新的核心企業與領軍企業,它們通過產業互聯網賦能體系來推動整個供應鏈與產業鏈的整合升級,并迅速實現數字化平臺化的跨越式發展。應該說,目前是核心企業搭建產業生態圈、驅動產業鏈整合升級的最佳時機。
產業互聯網,絕不僅是給傳統企業或者傳統產業提供信息化服務的工具或平臺這么狹小。因為信息化服務工具或平臺,至多是一個年收入規模百億元的小市場而已,和年GMV(成交總額)幾十萬億元的傳統行業體量有著天壤之別。所以,產業互聯網不等于這類“應用”。這類應用至多是產業互聯網在工具層的一個小分支——幾十萬億元后面跟著的一個小尾巴。
產業互聯網時代的核心企業與領軍企業并不一定是行業里最具規模的龍頭企業,但它一定是能夠整合資源、具有產業生態圈賦能思維與互聯網創新力的企業。
事實上,很多行業的大型龍頭企業雖然具有很多資源與規模優勢,但由于缺乏創新的動力和自我革命的勇氣,故步自封,反而失去了產業互聯網所給予的產業鏈整合升級的最佳時機。這就是所謂的“資源詛咒”。
與之相反,很多行業里規模并不大的企業,甚至在很多人眼里缺乏足夠的資源與規模的企業,反而勇于創新與突破,它們以合作共贏、開放生態的全新的產業互聯網商業模型,實現產業的整合升級,在短短兩三年時間里快速超越了很多行業龍頭企業,達到了后者數十年都無法企及的規模與高度。
真正的產業互聯網,指的就是進化之后的傳統產業,它是產業自身發展的新階段。對這個階段,更準確的用詞,應該是“產業+互聯網”,簡稱產業互聯網。所以,它的本體、它的主詞,是“產業”自身,而不是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已經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行業的范疇。
傳統實業進化成新實業的過程中,“+互聯網”起到了“關鍵的助攻作用”,但也僅僅是助攻,因為用戶的核心訴求的解決,仍然是靠傳統行業自身來完成的。而參與完成這個助攻的,有可能是上文提及的那類“信息化服務工具或平臺”。這是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個真正成功的產業互聯網企業家,不僅要懂產業互聯網,還要懂消費互聯網,而且能將兩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他才能實現從產品代言人向用戶代言人的轉型,這無疑給傳統企業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樣地,一個成功的消費互聯網企業家,不僅要懂消費互聯網,還要懂相關的產業互聯網,知道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傳統產業鏈實現整合升級,從而更好地滿足用戶消費升級后的需求。
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之間完全不同的屬性
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之間完全不同的屬性,以及復雜的產業專業性所形成的高準入門檻,使得在消費互聯網領域取得巨大成功的互聯網科技巨頭,并不能夠輕而易舉地取代傳統企業成為產業互聯網領域的核心企業與領軍企業。這恰恰為傳統企業家提供了實現產業互聯網戰略轉型的有利條件。
不過,消費互聯網的科技巨頭也在迅速轉變自身的發展方式,從產業顛覆者與替代者轉變為產業賦能者;它們與傳統行業的龍頭企業強強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建立多形態的合作聯盟共贏機制,將自身在互聯網領域的科技與基因賦能給傳統企業,幫助它們借助互聯網實現產業整合升級的跨越式成長,從而達到共建生態圈、合作共贏的目的。
對于傳統企業家而言,這無疑是借助外力、實現傳統產業基因向互聯網基因變革的有利時機。因此,傳統企業家需要以更加開放的眼光、心態和胸懷來引入全新的戰略合作者,一起實現優勢互補、收益共享、合作共贏的局面。
今天,傳統企業家不僅有很多認知上的局限,還充滿了對時代的焦慮與迷失感。只有認識到發展的方向,勇于自我革命,方能實現鳳凰涅槃。傳統企業家需要搭建全新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引入年輕人,讓具有新思維的能人來掌舵,并為之注入足夠的資源,甚至在發生利益沖突時,為謀取未來發展的動力與空間,不惜犧牲現有的利益。
產業互聯網,是產業,不是互聯網,至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所以,未來在產業互聯網大潮下騰飛、有機會挑戰BAT的,可能不是一些新型的提供產業互聯網工具或平臺的應用,而恰恰是諸如新東方、碧桂園、鏈家、紅星美凱龍這類傳統行業的巨頭。它們今天的身份,仍然是“傳統行業”;但明天的身份,就可能是“產業互聯網”。
不變必死,變也有可能加速死
成功是成功者的絆腳石,不變必死,變也有可能加速死。中國企業家、新東方教育集團的創始人俞敏洪先生說:“寧可在改革的路上死掉,也不愿死在原來成功的基因里。”然而,自我革命往往是最難的。
變是我們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主題,不創新的風險比創新要高很多。企業家一定要有足夠的認知和勇氣去變革與創新。互聯網從來都不是工具,它應該成為企業家必不可少的DNA;它需要滲透到每一位企業家的血液里,驅動他們不斷地進行變革與創新。
如果你錯過了消費互聯網,你還要錯過產業互聯網嗎?
企業家們,如果你錯過了消費互聯網,你還要錯過產業互聯網嗎?
對于企業家而言,當互聯網以“敲門”的方式走進來,它是朋友,是賦能者;當互聯網以“踢門”甚至“砸門”的方式闖進來,它就是“強盜”,是跨界打劫者。
既然產業互聯網就是“產業+互聯網”,它的本質屬性是產業本身。那么,傳統產業都包含哪些行業,它的外延究竟有多大呢?雖然隨著顆粒度的不同,傳統行業包含的行業類目也是各不相同,但無論怎樣分類,無外乎兩個大的類別——生產制造業和服務業。服務型企業擁抱產業互聯網,就可以實現現代化升級;制造型企業擁抱產業互聯網,就可以實現智能制造升級,或者服務化轉型。
無論是上述這類中小微制造業,還是大型生產制造業,抑或是品類繁多的傳統服務業,產業互聯網的進化已成趨勢,提升效率與重塑消費體驗已成為產業互聯網化的雙引擎。這是一個屬于產業互聯網的時代,一個屬于“傳統產業+互聯網”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