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兩天的時間有霍雨佳老師給我們分享家庭教育的指導策略。
上午的活動是從游戲開始的。拍手,打響指,拍腿,拍腰,雙手高舉過頭……。兩三遍下來,頭腦清醒,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愛孩子首先要懂孩子。我們對孩子了解多少呢?霍老師將兒童分成0-6月,6-12月,1-2歲,2-3歲,3-5歲,5-9歲,10-13歲,14-18歲共八個年齡段。然后把現場學員分成八人小組,每個小組成員負責一個年齡段,從圖片中列出的40條特質中挑選相應年齡段的特質,最后匯總,形成共識。
我記錄的是1-2歲的兒童特質。與最終形成的結論對照,發現自己錯了一大半。不禁羞慚與汗顏——其實,我對兒童了解甚少!而沒有了解,哪來的懂得?又如何談得上根據特質給予支持幫助和引導?
下午的活動從歌曲開始,歌名是《我家就住在這里》,是霍老師她們單位專門給兒童寫的。歌詞真摯質樸,自然親切,帶有兒童的天真和簡單的快樂。旋律起伏不大,朗朗上口,清新悠揚。整體聽上去有天籟般的稚嫩與憧憬。
霍老師把人的氣質分成與以往心理學書本以及其它劃分法不同的四種類型。分別是風火水土。風是英雄型的,有目標,很獨特。水是月亮,媽媽型的,關注社群,關系,關注別人的感受和需要。風是理想化的,有夢想,直覺。土則有規則秩序意識,和諧,注重細節,邏輯性強。
學員們按照對自己的了解,就坐在自己的氣質類型區域,并且分小組總結這種氣質的優勢和劣勢。然后各組派代表總結發言。
看到直覺兩個字,我來到風氣質類型組,越分享越覺得大家相似的特征很多,像找到了組織或傾訴的親人似的,大有相談甚歡之感。風的風風火火,直覺敏感,為他人著想,注重細節,追求完美等優勢與它的拖延,不善交際等等特征令同是風氣質的我們深有同感,頻頻點頭。但不論怎樣,人的氣質不是絕對的,每個人都有他性格差異,這構成形形色色的我們。
各種氣質的分享讓我們明白,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標準來要求他人。
一個普通的早晨,你的孩子剛起床,但時間有些緊,快遲到了,你希望今天早晨孩子完成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早上你的目標是什么?列出你希望孩子做到的五件事。
想象今天是孩子20歲生日,你希望他有哪五項特質?
如果說吃飯,上學,問題處理是短期目標,孩子20歲該有的樣子,他未來人生該有的樣子是長期目標。那么在孩子現在身上發生的每一件小事能幫助他成為他將來你期望的樣子嗎?霍老師建議別忘了那個長期的目標,每一天的短期目標的實現都是為了那個長期目標的最終實現。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自我教育。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讓他有能力自己朝向那個美好的方向前行。
說出最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一件事。不能接受這件事的站到一個框里,同樣的事,能接受的家長站在另一個框里。有的不能接受孩子說謊,有的不能接受孩子作業出錯,有的不能接受孩子上網語言帶粗話等等。最后通過引導他們接受了孩子的缺點,都站到了接受的框里。
當我在困惑他們“變節”這么快時,我旁邊一位大姐深深的看著我,好似看著不懂事的孩子般無奈。她解釋說,每個人都有優勢和劣勢,咱們改變可以改變的,不能改變的就接受。
霍老師也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她說,接納是非常神奇的。它具有特別的力量。偉大的愛是什么?我們錯的時候,你還依然愛我,這就是愛。當一個人被另一個人完全接納的時候,他就會從此起步,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想起程老師分享的一個女孩的故事。女孩不停的說,我爸爸媽媽愛我,大家讓她舉例子,她舉不出來,只是說,只要我不犯錯,他們就不打我。這是愛嗎?怪不得朋友的孩子初中時成績不太好,夫妻兩個焦慮的找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直截了當地問:如果孩子成績不好,你們還愛他嗎?
我們不接納孩子的區域越大,孩子接受我們的區域就越小。愛是明明不值得你愛,你還那么愛我。
當我們是能接納的父母,我們也會是能接納的同事,能接納的上司,能接納的鄰居……